第二次看柴靜的《看見》,似乎與第一次看有不同的感覺,也許是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有了些許改變,看書時的心態也變得不一樣了。或許這就是為什么有些書需要重復閱讀的原因,因為每一次閱讀,都有與前一次不一樣的思考。
柴靜在序言中說“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醒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正如她所言,這本書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只是選擇了在她生命里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人,以一名記者的身份,真實的把那些人記錄了下來。
她寫自己是怎么開始做新聞,怎么一步一步成長,寫孩子的自尊,寫同性戀,寫抗非典,寫家暴,寫流浪少年,寫環境污染,寫維權意識,寫虐貓,寫土地問題,寫留守兒童,寫教育問題,寫記者的角色等等,這些事情真切的在我們身邊發生,看這些故事,很多時候我都會起雞皮疙瘩,我會反思,當那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我之前會怎么去想怎么去做,而現在我又會怎樣。
如“雙城的創傷”那一篇,我第一次開始考慮孩子的自尊問題。因為覺得收到了侮辱,孩子可以不顧一切喝農藥自殺,而作為朋友,居然也能夠陪她自殺,這顛覆了我對孩子的世界觀的理解,但這一事件背后,是否也折射出了大人們的問題,其實孩子的內心世界是最應該關注的一方面,他們有自尊意識,受不了侮辱,他們懂得愛人,有自己的方式,很多事情真相或許并不那么簡單,理解尊重孩子的內心或許才是大人們的首要任務。
再如“同性戀”那一篇,我一直以為我是不反對且能夠接受同性戀的,但看完那篇之后我開始問自己我真的那么贊同同性戀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別人跟我說起某某是同性戀的時候我會自然生出一種厭惡,也許這是一種固執的偏見。就像文中說我們從小被教育生育是性的目的,安全套對于我們來說是性而不是安全。我們把偏見當原則,把愚昧當純潔,很多時候因為我們的愚昧有多少人受到傷害,很多同性戀心里感到痛苦,有過自殺念頭,而這些是社會給他的。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么我會有那種偏見?我想每個人都應該寬容一些,因為每一種愛都有它本身的價值,我希望下一次當別人問起我是否贊成同性戀時我能從心底回答是的,每一種愛都有意義。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看到了太多社會的黑暗面,但是我看到的更多是事情的另一個不為人知的一面。
家暴事件,妻子殺死了丈夫是因為長期受到丈夫的家庭暴力,不得已而為之,但社會看到的不過是事情的表面,說妻子罪大惡極,但是否想過那些手無寸鐵的婦女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殺死了自己的丈夫?如果國家有相關的政策是不是事情就不會演變到那么嚴重的地步?
虐貓事件,女人踩死了貓,攝像師拍下了全過程,收到社會的一致聲討,但我們總是忽略了事件后面的故事,我們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評論別人的做法。因為利益去做這件事,因為心里極度壓抑而自己做了什么也不覺有錯,心里沒有道德規范。如果我們開始反思事件背后的原因?如果有相關政策嚴禁虐殺小動物,人們心里會不會自有是非標準?
種種事件讓我反思自己,反思我們這個社會,不是對社會失望,而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為這個社會做一點事,也許每一個人從自己做起,改變一點點,這個社會或許會變得不一樣。
想用盧安克的話結尾,“別人對我佩服的地方其實是我的無能,我無法爭取利益,無能作判斷,無能去策劃目的,無能去要求別人,無法建立期待。也許有人認為那是超能,這個誤會就造成了我現在的結果。還可以用另一種表達:人類大部分的苦都是因為期待的存在。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人才能聽到自己的心。”
我們是否有足夠的心境去聽自己的內心,但傾聽內心的聲音,或許是我們最應該做的。做一個真實的人,一個大寫的人,因為真實,自有萬鈞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