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第四章,《游戲力2》這本書讀起來相對有些不在狀態,理論加實踐案例的模式貫穿了整本書。更多的實踐案例講的都是孩子的情緒的共情安撫和輕推。
但是作為很多共性的焦慮,恐懼情緒,是可以發現看到自己內心里的狀態。
為了克服恐懼,我們必須來到懸崖的邊緣,這里是危險與安全的臨界點,前面就是危險,而身后就是安全地帶。然而,我們心中那個“恐懼邊緣”,也就是“心理臨界點”, ? ?卻不像“懸崖的邊緣”那樣清晰可見。
如是,有時候自己情緒的爆發點就在一瞬間,反面的例子,通常遇到軟軟的對方,就很難的去釋放和爆發情緒。另外的,對自己情緒的控制點也很難的去發現,對爆發力極強的運動,適當的情緒調整也是可以很好的實現突破和挑戰。就如寫作一般,也是需要一種情緒的基礎,對寫作高潮的時候,就能夠一鼓作氣的寫出流利漂亮的文字,也是情緒的宣泄口。
人們在面對害怕的事物時,通常有四種反應
極力逃避:遠離讓你害怕的東西。如果你逃避成功了,你的確不點用再緊張,但同時你也失去了體驗新鮮事物的機會因會,因為你把害怕的感受連同那個東西通通隔絕在外。
我們一直在逃避的,并不是真正的危險,而是“有危險”的感覺。最終我們逃避的那些事情還是會以某種形式回到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引發一些于此相關的禍事,以提醒我們留意那些曾經沉睡卻未消失的感受。
這一點讓我想起自己曾經特別害怕講臺,一到需要上去的時候,就會各種緊張和心跳加速。當時的選擇是咬緊牙關的去抗,結果并沒有享受到過程的美好。
情緒失控:試圖逃避但失敗了,導致情緒徹底崩。
情緒失控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親密和安撫、包容和接納、尊重和共情。
咬緊牙關:不管是因自己還是外力所迫你靠咬緊牙關、握緊拳頭緊繃全身肌肉等方法最終完成了某件事情但正因為如此你也失去了正面對待真實感受的機會。
這種感受,體會很深刻,因此,自己不是很想要再去面對,就會警惕自己恐懼的事情的發生。或者直接的拒絕接受事件發生的可能。
直面感受:在一步一步接近挑戰目標的同時,慢慢體會并處理自己的恐懼感受。這個過程有時也叫“暴露療法”,是大多數焦慮癥治療方法的核心。
對于這一點,我還是做得不夠好,這種直面的感受,就如一個恐高癥者直接面對懸崖一般讓人情緒失控,如果沒有人的幫助,選擇逃避是共性。
文中,作者針對孩子的恐懼和焦慮,提出下面的建議:
為了幫孩子擺脫焦慮,我們需要幫他們在“直面感受”的狀態里停留:一會兒。
處在“情緒失控”和“咬緊牙關”兩種狀態里的孩子需要更多安撫和疏解,而“極力逃避”的孩子則需要我們輕推一把。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是從同事戴維特林布爾那里聽來的,而這又是他的牧師父親告訴他的:“我的工作就是—使痛苦的人得到安慰,使安樂的人感受紛擾”。
這一點也適用在我自己的身上,沒有旁人的協助下,自我的調整和協調就變得尤為重要,更多的心理積極暗示和自我疏導。同時也可以求助身邊的伙伴,幫忙去化解這些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