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資治通鑒 背景知識 商鞅
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聽說過商鞅這個名字,提起商鞅變法,對他的大名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但是,在《資治通鑒》中,先后出現了公孫鞅、衛鞅、商鞅、商君的稱謂,古人的稱呼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呀?還真是讓人凌亂吶。
百度百科中,關于商鞅的資料顯示: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于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真得是公孫氏嗎?他到底是姓姬,還是姓衛?
1、公孫鞅
《資治通鑒·第二卷·周顯王八年》記載:“于是衛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
商鞅在《資治通鑒》中出場時的名字是“衛公孫鞅”。“公孫”真得代表“公孫氏”嗎?
《史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路史》記載:“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后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后改姬。”
《會注考證》里說,“《大戴禮·五帝德》無‘姓公孫’三字,未詳史公所本”,又引用崔述的說話,“公孫者,公之孫(公侯之孫)也”,認為公孫不是姓,也不是黃帝的姓。
這說明,“黃帝姓公孫”一說存在爭議。
《通志》記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跟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黃帝25個兒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并沒有公孫一姓。“或跟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一說也有疑義。
根據《廣韻》的記載:“封公之后,皆自稱公孫”。
在春秋時期,許多諸侯國君的兒子,被成為“公子XX”。如,公子小白、公子虔、公子卬等,這些“公子”的兒子,被稱為“公孫XX”。
也就是說,“公孫”既不是商鞅的姓、也不是商鞅的氏,而是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
在所有“公孫”的后代中,有不少人以公孫為姓,所以,后世姓公孫的人,并非是哪一族一氏的后裔,而是代表先祖曾是某一位諸侯國君。
商鞅到底姓什么?
2、衛鞅、姬鞅
按《資治通鑒》記載:“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
也就是說,商鞅是某一個衛國國君的后代。庶孫是相對于嫡孫而言,指國君妾媵所生之子及其后裔。那么,商鞅的姓、氏應該和衛國的國君相同。
衛國第一代國君是康叔封,姬姓,衛氏,名封,又名康叔、衛叔封。
周文王姬昌的正妃是太姒,來自有莘氏,是夏禹的后代,生有10個兒子: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郕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
姬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嫡九子,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弟。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為鞏固政權,實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賢后代,姬封最初的封國是康國,故稱姬封為康叔或康叔封。
周公旦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亂之后,在原來武庚統治的地區建立了衛國,將平叛有功的姬封改封為衛國國君,故姬封又稱衛康叔。
按照“以國為氏”的慣例,姬封最初應為康氏,改封為衛國國君后,應該改為衛氏。
商鞅作為衛國國君的后裔,應該是姬姓、衛氏。因此,稱呼商鞅為衛鞅、姬鞅都是可以的。但是,姬鞅這一稱呼貌似沒有見到史書記載,未知其詳,推測于當時的稱謂習慣有關,其他姬姓封國的國君,也很少以姬姓稱名于世。
3、商君
《資治通鑒·第二卷·周顯王二十九年》:“秦封衛鞅商於十五邑,號曰商君。”
西周和春秋時期,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的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然后“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這樣就建立起來了一個完整的、等級分明的封建系統。
在這個系統里,天子稱王,諸侯稱君。雖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是,他對于各個諸侯國并沒有直接統治權,不能干涉諸侯國的國內事務。同樣的,各諸侯國的國君也不能直接干涉各卿大夫封邑內的事務。
進入戰國時代之后,分封制度逐漸崩潰。各國國君都傾向于采取集權制,加強了對于國內的統治。
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封爵形式。受封的人對封地不再擁有獨立的統治權,只能收取封地內的稅賦,換言之,對封地只有經濟權力,而無政治權力,有的情況下甚至都不能世襲封地,受封者死后封地隨即被國家收回。
這種新的封爵形式,既不同于西周春秋時期的諸侯,也不同于那時的卿大夫。這一時期,許多國君都相繼稱王,王已經不再是天子的專用稱謂,“君”也再是國君的專用稱謂,于是就用“君”這個字來指代這種新的封爵形式,這就是戰國時期的封君制度,它和西周春秋時期的五等爵是不同的。
公元前346年,“衛更貶號曰侯,服屬三晉。”
公元前320年,“衛更貶號曰君”。
按《資治通鑒》的記載,公元前346年衛國國君把自己的稱號降到侯爵,服屬于三晉。公元前320年,衛國國君再次降低自己的稱號到“君”。此時的“君”已經不再是一國之君,不再對封地擁有獨立的統治權,僅僅是代表了封地的賦稅而已。
商君應該是這樣的一種低于侯爵的爵位封號。
4、商鞅
商鞅的稱呼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孝公用商鞅之法,諸侯親服,至今治強。”
商鞅亡于公元前338年,時隔100年之后,李斯作為后人,稱衛鞅為商鞅,就是讓人明白,這個商鞅就是“受封商於十五邑”的衛鞅,是一種對歷史人物的簡化稱謂。
衛鞅受封是公元前340年的事情,在《資治通鑒》第二卷中,公元前350年和公元前348年,曾兩次稱衛鞅為“商鞅”,此時,商鞅還沒有受封,應該稱呼衛鞅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