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做匠人當作人生追求怎么樣?
首先來看看匠人的定義。在《匠人》這本書中,作為世界頂尖公共知識分子的理查德?桑內特是用了整個第一部分旁征博引的來說明匠人的概念的,由此可見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準確定義匠人的。當然為了便于討論和理解,暫且使用桑內特在第一部分小結中的描述“只要擁有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我們每個人都是匠人”來作為匠人的定義。
這樣定義雖然簡單,但其實卻道出了匠人的精髓。這種定義也是桑內特所推崇的理念,所以他會在《匠人》這本書的扉頁上寫下“何以解憂,唯有工作”的句子。看到這個句子時,有小伙伴說這描述真夠恐怖的,但我覺得這里桑內特所說的工作肯定不是指那種很多人每天朝九晚五干的疲憊不堪的工作。這種“工作”用和桑內特一樣同是實用主義者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的闡述來解釋:“工作和游戲都是自由的,其實大家也都愿意工作,就像大家愿意玩游戲那樣,只不過受各種經濟因素影響,人們錯誤地認為游戲是富裕者消磨時日的娛樂,而工作則是貧窮者迫不得已的勞役。從心理學上來說,工作無非是一種有意識地將成果視為其自身一部分的活動;假如成果和活動分離,變成了目的,而活動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那么工作就變成了強迫勞動。如果人們始終抱著游戲的態度去作,工作將會變成藝術。”
簡單來說,實用主義認為,要想快樂而出色地完成工作,人們需要擺脫各種“手段—目的”的關系。如果單純的想
德語中用來表達經驗的有兩個詞Erlbnis和Erfalrung。前者是指某些引起內在情感的事件或關系;后者是指某些促使人們關注外界的事件,行動或著關系,它需要的是技能,而非感受。實用主義思想堅信這兩層意義是不可分離的。
如果只停留在Erfalrung這個層面,你很可能會受困于“手段—目的”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也可能會屈服于有諸多缺陷的工具主義,你需要Erlebnis來不斷提醒自己,你對某些事件或者活動的“感覺”到底是怎么樣的。
所以如果對于工作的認知,只是想因此能得到多少工資,得到什么職位,那么肯定無法快樂而出色地完成工作,這種工作和情感分裂情況下,職業倦怠感也就隨之而來了。所以對工作過程中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就像老T在課上所說的“熱愛工作的人,抱怨必然最少”。
而且只停留在Erfalrung(技能)這個層面,而缺乏Erlbnis(情感)的工作除了導致職業倦怠感外,還可能出現一種恐怖的情況——變成冷漠的工作機器,或者說是冷漠的制度執行機器,比如納粹集中營中的看守,研制原子彈的科學家等等,這些還是比較極端的情況,其實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有這樣的人,就像王小波描寫的那些沉默的大多數,還有像電影《飛躍瘋人院》里的護士瑞秋,她一方面是精神病院里盡職盡責受人尊敬較為權威的工作人員,以其特定的身份堅持她的原則,一絲不茍地對待她的工作,另一方面,她是一個無情的管制者,是冰冷體制機器上的一個沒有感情的螺絲釘,協助體制碾壓病人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尊嚴。
但是如果太側重Erlbnis這個層面,也不好。如桑內特在書中列舉的關于養育孩子(桑內特認為養育孩子也是一種匠藝)的例子:父母必須約束隨意發號施令的沖動。父母要學會客觀地去管教孩子。用以取代盲目的愛或者命令的,是一套客觀理性的標準,讓孩子知道什么時間該去睡覺、什么東西可以吃和什么地方可以玩耍,否則孩子將會不知所措。
因此桑內特真正推崇的就是在Erlbnis和Erfalrung 之間,即情感、感覺與技能之間的平衡,他稱之為“經驗的匠藝”。
所以,把做匠人當作人生追求,在情感、感覺與技能之間找到平衡,從而快樂而出色的工作,還是挺不錯的。
在一檔節目中,一個主持人問王思聰,女生玩什么運動最吸引人。王思聰回答說,只要玩得好都吸引人。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重點不是玩什么,關鍵在于玩什么。
匠人無疑是他們的行業中手藝玩得最好的人之一。但在古代的歐洲,即使是手藝最好的匠人也不享有自主性,特別是原創性更難與自主性共存。所以那個時候的匠人需要加入匠人共同體(行會)來證明他以及他作品的價值。書中桑內特提過一個有趣的例子: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金匠本韋努托?切利尼離開金匠行會,進入宮廷生活的圈子,因為這個圈子有許多富可敵國的贊助人。由于沒有某個組織來保證他的作品確實具有很高的價值,切利尼不得不討好、阿諛和懇求各個國家的君主和王公大臣。他和這些權貴的力量懸殊實在是太大了。雖然在和贊助人打交道時表現得桀驁不馴和固執己見,但切利尼始終還是要靠這些人來購買他的藝術作品。切利尼曾經遇到一件事,讓他明白了這種懸殊的力量對比。他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寄送去了一尊大理石做成的裸體基督雕像,國王居然給它加上一片黃金做的無花果樹葉,讓整個雕塑變得相當怪異。切利尼抗議說這破壞了基督雕像鮮明的風格,菲利普二世嗤之以鼻地回答說:“這是我的雕像,我想怎樣就怎樣?!?/p>
但是當今的互聯網時代已經與那個時代大不相同了。就像羅振宇說過的仙人球理論:互聯網時代,整個社會在從金字塔變成仙人球。金字塔時代底座很大,因為資源稀缺,需要往上爬。但當下是一個仙人球時代,表面積很大,每一個點都可以扎出一個刺,接下來,就是野蠻生長,遇水疊橋,逢山開路。在互聯網時代,個體最好的生長方式就是只判斷當下的每個點,判斷陽光、水、空氣是否充足,至于長成什么物種,放任內在稟賦、興趣來決定,充分擁抱不確定性。
所以把做匠人當作人生追求,在優異的技能的基礎上展現自己的個性化,去做“那顆冒出仙人掌的刺”在這個時代是可行的,甚至是比較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