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隱入塵煙》已有十余天,一直放不下,也許該寫幾行字了。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的題目至少有如下三重象征意義:
肉身的消遁。貴英和有鐵,兩個被各自原生家庭所嫌棄的中年男女,一個有殘疾,一個老實木訥,兩人在經歷了相濡以沫的生活以后,在被互相關愛的希望點燃之后,在收獲了一季麥子和玉米之后,在經歷了提心吊膽的被獻血之后,在一塊塊土坯變成新房立在村邊之后,在大紅喜字和燕巢也移來之后,一個在眾目睽睽下溺水而亡,一個心如死灰喝藥自盡,悄無聲息如草芥,歸于塵土。
生活方式的消失。影片拍攝的背景是本世紀初的西北農村,人工打坯造房,牲口犁耙打場,電視機看不上……這樣的場景在中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事,即便在偏遠的山區,如今也極少這樣的環境了。傳統農耕生活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實施,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已然消失在大部分人的視野中。
質樸善良的品質的缺失。貴英哥嫂對她的刻薄甚至虐待,有鐵的三哥對他的壓榨和不屑,有鐵由于血型原因成為村人獲得補償款的人質后,依然得不到重視和關心,眾人看到貴英溺水卻沒有施救,有鐵賣糧時依然被扣掉大衣錢,甚至有鐵去世后房子被拆掉,他侄子很自然地拿走補償款……所有這些事,都有足夠的依據表明,這兩個人身邊,大都是冷漠自私的人!而有鐵,埋頭耕種,對殘疾妻子無比愛護,賒欠的債在死前一一還掉,自己被趕出房子時還憐惜燕子的巢,這樸實善良,也將隨著他的離開而漸漸消失。
這樣說,絕非對新時代充滿敵意,因為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契約社會的建立,是有邊界的新生活方式的產生,是法治保證下的有鋒芒的善良。
當然,這依靠我們對這對苦命人命運的同情和反思,依靠對人性的洞悉并由此制定出的能夠止惡揚善的制度,減少對潛規則的依賴,讓自己的行為更加磊落。
感謝導演和演員。一部戲,無論題材和劇種,劇本是否邏輯自洽,是否符合人性,是否給人帶來思考;工作人員是否嚴肅真誠,是否敢于嘗試和擔責,觀眾還是可以看得出的。
寫到這里,我發現,我其實有意無意地避開了對這兩個人的批評。是的,我不忍心說他們逆來順受,且還天真地認為,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恰恰該體現在對這樣的人的保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