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傅佩榮老師的《細說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第十二則。
1、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2、傅佩榮譯文
有子說:“禮在應用的時候,已形成和諧最為貴。古代帝王的治國作風,就以這一點最為完美,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依循禮的規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時,如果只知為了和諧而求和諧,沒有以禮來節制的話,恐怕還是成不了事的。”
傅佩榮
這里簡單說明“禮”和“樂”在古代的不同作用。
古代指禮重在分,古代之樂重在合,合與和相通。禮作為區分的規定,譬如君臣、父子,先要區分長幼先后,然后找出規范,這個社會才能夠維持秩序。而樂是追求心靈上的溝通,音樂讓大家情感共融,形成一種和諧的氛圍。
禮本來是區分、形成秩序,為什么又說“禮之用,和為貴”呢?因為禮絕不是為區分而區分,秩序出現之后,每個人都知道怎么與人來往,整個社會就能和諧。有子這段話含義深刻,先是有區分,再有秩序,然后是和諧;如果沒有秩序,只會亂成一團,毫無章法,就全然違背禮的用意了。
“先王”是指古代帝王,如堯、舜、禹、湯、文、武等;“道”對帝王來說,便是治國之道,引申為治國的作風。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有子說:禮儀的應用,以和為貴。前輩君王的治國之道中,以它為美,不論大事小情都是按照和諧的方法在進行。如果還有不能處理的狀況,那是因為知道和為貴而一味追求為和而和,不用禮儀來節制,所以也是不行的。「以和為貴」這種說法大家都不陌生了,出處在這里。這里既強調了「和為貴」的一面,同時更強調了,以和為貴是要和禮儀一起并用的。禮儀代表了規矩和節制,帶著嚴厲的因素;而和代表了一種從容不迫,帶著親和的因素。我們不應該把「和」僅僅認為是不爭吵無紛爭的表面狀態,一味追求「和」。禮」與「和」的并用才是中庸之道。在程子看來,「和」代表的是一種「樂」的精神。「禮」「樂」之間的關系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4、弘丹學習心得
這一則論語講的是“禮”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通常用“禮儀”這個詞,在古代的“禮”和“儀”,實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國古代,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禮儀與古代的禮儀已有很大差別。
百度百科關于“禮儀”的定義: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在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序、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外交禮儀等六大方面。
禮儀是我們待人接物需要遵守的規范。對于個人而言,禮儀依然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在社交場合還是商務場合。禮儀可以反映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5、都市隱居人 對《論語》第十二則的理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這段話里最常被引用的就是這句“禮之用,和為貴。”不過按照前文的規律,總是做老師的孔子講一段話,后面幾個學生發表學習感言。這一段應該就是“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的學習感言了。那么這段話的重點就應該是: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是用來規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所以執行禮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把人分出等級來。但是這樣一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親近了。所以在運用禮的時候要注意,禮貴在調和人群中的種種關系,這就是“禮之用,和為貴。”實際上“禮”與“和”的關系,就想陰與陽的關系一樣,互為表里,互相支持。所以說“先王之道,斯為美。”先王所推行的道,以追求和的禮為最好,小事大事都可以按照“和”這個方式來處理。
不過一味的追求“和”也不對,也有行不通的時候,那就是知道“和”的可貴而一味追求和,而忘記以“禮”來節制“和”。須知“禮”才是核心,“和”只是運用,是表面功夫。歸根結底,用“禮”來區分出賢人之間的等級,親人之間的親近程度,那才是“禮”的最終目的,而“和”只是用來調和“禮”可能產生的矛盾的。這就像孔子說的,孝子“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但是如果父親所行是“失道”的,即使父親還在時也要努力糾正,難道父親死去了倒要遵守父親行錯的“道”嗎?
所以大家在看到“禮之用,和為貴。”的時候,千萬別理解成“搗糨糊”,那樣就失去了“禮”的本質作用,是不可行的。
應用實例:著名的亞瑟王和圓桌騎士。圓桌就是亞瑟王和圓桌騎士之間表示“和”的標志。但是一起坐在圓桌上并不代表他們之間就沒有上下之分了,座位更接近亞瑟王的其實就是被認為地位更高的,這就是他們所必須遵循的“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