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前讀純理論的書較少,大多都是自由閱讀。喜歡什么就讀什么,這次加入研修班,第一次帶著李教授的問題讀書:“第一個問題:我作為發起人和這本書的編者,為什么會推薦首先閱讀序言(如果有后記,我還會推薦同時讀后記)?第二個問題:您自己以前的閱讀,會有意識地‘讀什么’?也就是說,在別人的文字中,您準備讀出什么?”
為什么要先讀序言和后記?以前我并不知道“序言”和“后記”是寫什么的。每每打開一本書,我首先也會看序言,我覺得序言就像一本書的簡介,好比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看完序言就對整本書有了個大概的方向了解。序言之后我會看目錄,選擇自己感興趣或需要閱讀的章節看,最后看完整本書剩下的篇目。這次再讀《中國班主任研究》,受程露老師的閱讀啟發,我對專有名詞“序言”和“后記”進行了搜索,百度百科解釋說:序,亦稱“敘”,或稱“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寫的叫“自序”,內容多說明它的內容,寫作緣由,經過,旨趣和特點;別人代寫的序叫“代序”,內容多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后記是指寫在書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說明寫作經過,或評價內容等,又稱跋(ba)或書后。有時作者故意用后記的形式對某個問題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讓讀者能夠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中國班主任研究》的“序言”傳遞了本書的內容是對中國班主任研究的信心,要開發的是中國班主任實踐與理論的一系列相關主題,要建設的是中國班主任研究的學術平臺與對話空間,要創生的是中國班主任的新理論與新實踐。
本書的寫作緣由是想促成中國班主任研究的知識創生、積淀、傳播和轉化的學術平臺。從這批專業的研究人員和有學術追求的中小學校長、班主任全心和努力的投入中,從前五屆“中國班主任研究”的圓桌論壇的推動中,我們可以看到本書的作者和這批研究人員對中國班主任研究價值的重視。他們希望有更多的研究進入到“中國班主任之中國個性與世界貢獻”的對話中;希望建設更多的中國班主任研究領域;希望在當前積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背景下,中國班主任工作所具有的綜身教育內涵、國際對話實力、學生發展價值;希望中國班主任研究者所投入建設的中國班主任研究領域,會獲得新的學術生境與社會生態及生長出新的形態;希望《中國班主任研究》這本書能開拓出來新后對話空間與發展趨勢。
在“序言”中,我讀到了這些強烈的“希望”,同時感受到了作者與所有研究者致力于推動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決心與信心。
聯系自己及身邊同事以往的班主任工作,我們更多的是看重分數,而忽略了中國班主任的終身教育內涵與學生發展價值。回想在我們縣第一中學組織的班主任論壇上,大家會后交流回憶與談論曾經帶過自己的班主任時,十幾二十幾年過去,我們記憶中留下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次次溫暖我們的小事,而不是哪次考試考了多少分。在《中國班主任研究》這本書中,《班主任:以“愛”滋養學生終身發展與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一文,是中國班主任成長的一面鏡子——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班主任。我想只有真正了解了班主任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我們才能真正成長為班主任。這也是我讀《中國班主任研究》的原因之一。
以前的閱讀,大多是自己在工作中出現了相關知識的問題,而又缺乏這方面的知識素養,就要找與此有關的書籍來讀。比如讀班主任策略方面的書籍、青少年心理方面的書籍等,每次的閱讀大都停留在低水平,只關注自己教學有用的,很少理性的去分析整本書與個人成長的價值,閱讀深度也不夠,因此閱讀效果也大打折扣,所以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不會讀書的人。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向程露老師學習,學習怎樣有效的閱讀一本書,她閱讀《中國班主任研究》的方式與方法值得我學習,我也很喜歡她關于個人讀書的表達:“讀書,我會有意識地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如班主任管理類的書籍,我會重點看書中呈現的策略,我是否可以操作,可以借鑒,目的性比較強;而現在往往會先看,再去思考,書中呈現的核心觀點是什么,這觀點與我的教育教學工作、個人發展有著什么樣的關系;書中有哪些是可以我沒有想到,或者沒有做到的,我在之后的工作中是可以嘗試的;書中的觀點是否真的是我所能看到的,在我的實踐中又有什么樣的問題呈現等等。現在的閱讀會帶著更多的質疑思考進行,會更喜歡整體把握,細節分析式地展開閱讀。”
再讀《中國班主任研究》,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學習怎樣有效閱讀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