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
為圖畫書(Picture Books)下定義,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因為圖畫書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概念,它種類繁多,而且種類與種類之間的界限也非常模糊,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圖畫書里,圖畫不是文字的庸,圖畫書是用圖畫與文字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圖文合奏。當然也有例外,例如一個字也沒有的無字書。
圖畫書要用畫面來說話,它非常強調畫面的連貫,它通常被規定在32頁或40頁之內,這幾十頁畫面要形成一個連續的視覺映像,每一本圖畫書必須在限定的篇幅里把一個故事講得既清楚又好看,這就要求他不但善于運用分鏡頭語言,還要有一種把握視覺節奏的能力。所以一本好的圖畫書,即使孩子不識字,僅是靠“讀”畫面,應該也可以讀出個大意。此外,一般來說圖畫書都有一個精心設計的版式,從封面、扉頁到正文以及封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整體;左右兩頁文字與圖畫相互依存;依靠翻頁推進劇情。
封面
從封面可以猜故事,哪怕是一個孩子,也可以從圖畫書的封面上猜出這本書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多數圖畫書的封面都是取自正文里的一幅圖畫,但也有的是專門創作的封面圖;還有些圖畫書的封面與封底連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圖畫,這就要求你把封面與封底同時翻開來看了。
護封(外封面)
國外有些精裝書與平裝書不同,在厚厚的硬殼外面還套著一張外封面,一般通稱護封。護封前后都有一個向內折的折口,又叫勒口。
雖然圖畫書的護封與封面是同一個畫面,但前后的勒口上往往印著許多與這本書相關的重要信息,千萬不能漏看。
環襯
環襯是封面與書芯之間的一張襯紙,通常一半粘在封面的背后,一半是活動的,因其以兩頁相連環的形式被使用,所以叫“環襯”,也有人把它形象地稱之為“蝴蝶頁”。書前的一張叫前環襯,書后的一張叫后環襯。前后環襯遙相呼應;環襯常常被人一翻而過,然而實際上,圖畫書的環襯不但與正文的故事息息相關,有時還會提升主題,甚至說出故事之外的另外一個結尾。
特別是在一個人獨自包攬圖畫與文字的圖畫書中,更是可以看出作者獨辟蹊徑的設計。
扉頁
扉頁又叫主書名頁,就是環襯之后、書芯之前的一頁,上面一般寫著圖畫書的書名、著作責任者(作者和譯者等)以及出版者的名稱。除了上述文字信息,圖畫書往往從扉頁開始就有圖畫,這些圖畫的作用可不容小覷。
扉頁告訴你誰是主人公——有的圖畫書,扉頁的畫面就是單獨一頁。
跨頁的扉頁圖——也有的圖畫書的扉頁,與前環襯的背頁合成了一幅雙頁的畫面。
會講故事的扉頁——扉頁不僅僅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門,不僅僅是告訴你誰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時還會講故事。
它還常常是一個引子——作者會故意在這里埋下一個懸念,吊你的胃口。
扉頁給我們第二次閱讀的樂趣——還有的扉頁,頭一次看時還看不出什么名堂,但當你讀完了整個故事回過頭來再看時,就會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了。
正文
正文即圖畫書的主體,不光包括文字,也包括圖畫。究竟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閱讀一本圖畫書。
圖畫書和親子閱讀
松居直可以說是日本最久負盛名,同時也是最堅忍不拔的圖畫書閱讀的推廣者,幾十年來他一直旗幟鮮明地堅持一個觀點,就是圖畫書不是讓孩子自己讀的書,而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
松居直還主張大人應該邊給孩子讀圖畫書,邊讓孩子自己看圖畫,孩子即使是只看圖畫,一本圖畫書的內容也可以猜個八九不離十。孩子能讀出大人意想不到的意思。
封底
合上一本圖畫書時,圖畫書的故事就已經講完了嗎?有時是這樣,有時卻不是。
合上書之前故事就已經結束了
把故事的結尾延續到了封底上
開本
開本是表示圖書幅面大小的一個行業用語。圖畫書的開本有大有小,小的不過巴掌大小,大的有時甚至會超過半張報紙。由于長寬的比例不同,還有橫開本和豎開本的區別。
小開本和大開本
世界上最早的小開本圖畫書,可能要算是比阿特麗克斯·波特的《比得兔的故事》了。
豎開本和橫開本訂口在書芯長邊的開本叫豎開本。豎開本是最常見的開本,傳統的文字書就是清一色的左右翻頁的豎開本,上下(天頭至地腳)的尺寸超過左右的尺寸。
訂口在書芯短邊的開本叫橫開本。許多圖畫書是左右翻頁的橫開本,左右(訂口至切口)的尺寸超過上下的尺寸。
異型開本正規開本都是全張紙按長邊一次次對折而成的,開本數是幾何級數,除此以外的都叫異型開本。圖畫書為方便排圖,大量采用長寬比例接近的異型開本,如20開和24開等。這里只介紹長寬比例懸殊的異型開本,它們有的是紙張按短邊對折而成的。
折頁、散頁及其他
有些圖畫書里暗藏著一個或多個折頁——當翻到某一頁,畫面突然向左或是向右、向上或是向下延長了;有的圖畫書并不裝訂成冊;還有的圖畫書從前往后、從后往前都可以讀。
圖畫與文字的關系
“圖畫與文字相互依存”、“圖畫與文字交織表達”、“圖畫和文字共同承擔敘事的責任”……本質上都是一個意思,如同戴維·劉易斯在《閱讀當代圖畫書:圖繪文本》一書的導論中歸納的一樣:它結合了兩種不同的表現模式——圖畫與文字——成為一個復合的文本。
在絕大多數的圖畫書里,圖畫與文字呈現出一種互補的關系,缺一不可,具有一種所謂的交互作用。文字可以講故事,圖畫也可以講故事,但一本圖畫書的故事還應該是圖畫與文字一起講出來的故事,即圖文合奏。
所以佩里·諾德曼在《兒童文學的樂趣》里面才會說:
“一本圖畫書就至少包含著三個故事:一個是文字講述的故事,一個是圖畫暗示的故事,還有一個是文字與圖畫相結合而產生的故事。”
圖畫與文字的相互補充
圖畫與文字的滑稽比照
圖畫與文字分別講述
文字的排列
圖畫書的文字,有時占據左面一頁,有時占據右面一頁,更多的時候是位于畫面的下方,這是常規。但也有的時候,文字的排列會打破這種約定俗成的常規。
循規蹈矩的文字排列
在絕大多數的圖畫書里,文字還僅僅是一個敘者,恪守職責,默默地承擔著和圖畫一起講故事的任務,在排列設計上并沒有什么出格的地方。
“圖形化”的文字排列
不過也有的圖畫書里,一行行排列得好好的文字會像脫韁的野馬,突然掙脫束縛,變得又大、又粗、又黑,甚至歪七扭八地扭曲起來——這時的文字就不僅僅是文字了,是圖畫,是情緒,給我們帶來了一種視覺上的沖擊!
畫面的連貫與敘述
一本圖畫書通常有二三十頁畫面,這些畫面一幅幅連貫起來,一個故事就被敘述出來了。問題是,這一幅幅畫面是怎樣被連貫起來的呢?其實,每一本圖畫書的畫面與畫面之間都是被一根線串聯起來的,只不過這根線有時你看得見,有時看不見。
潛在的節奏
多數圖畫書都有一個一氣呵成的故事,情節環環相扣,不重復。然而,還有一類圖畫書,會有一個不斷重復的結構,如果找出它的規律,把一幅幅畫面按小組排列,我們就會看到一種類似音樂里的節拍般的節奏了。
隱藏著的細節
在一本圖畫書里,常常隱藏著許多作者在經意或不經意之間留下的細節。它們有的與作品的主題無關,只不過是增加一點小噱頭或是出自作者個人的癖好,但也有的與主題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缺少了這樣一個細節,整個作品就缺少了一種發人深省的力量。
留白與空白頁
留白是說畫面,空白是說頁面。留白是繪畫技巧,空白是設計手段。留白和空白,都是圖畫書常用的表現方式。它們為讀者提供想象的空間,具有無中生有和無中勝有的效果。
留白表現悠遠的意境
留白是中國水墨畫追求的一種悠遠深長的意境,有的西方畫家也深諳此道。
留白改變視覺印象
留白的確是會改變人的視覺。
留白表現空間的距離
留白也可以用來表現距離。
留白表現心理的距離
留白來表現孩子們心理上的距離。
方向性
絕大多數的圖畫書閱讀時是從左面一頁看到右面一頁的。因此,故事敘述的方向也總是從左到右。這就有了一個方向性的問題,出場人物是順著還是逆著這個方向行動,決定讀者的目光是追隨還是相迎。強調動作的方向性有時能產生戲劇性的效果。從左往右的動作方向一般來說,百分之九十九的圖畫書都會遵循這個方向性。比如出場人物的前進方向,就都是從左往右走。
方向逆轉預示遭遇麻煩
可是,如果這種方向性發生了逆轉,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一直朝右走的人突然掉頭往左走,會是怎樣一種情形呢?
逆向表示速度
用方向的逆轉來表現主人公遭遇危險的情形
時間與空間
圖畫書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可以用來表現不同的空間;但大概只有一種辦法表現時間,那就是要透過圖畫讓時間看得見。看得見的時間畫家們常常會在圖畫書里不聲不響地穿插進這樣一些細節,只要我們能夠找到,前后一對比,就會發現時間的變化。
同一畫面表現不同時間
其實,即便是在同一個畫面上,也可以表現出時間的變化來。松本猛把這種手法稱為“異時同圖”,就是在同一個畫面上表現出不同的時間的意思。
同一畫面表現不同空間
說完了時間,我們再來看看空間。有的圖畫書里,一個畫面里會出現兩個完全不同的空間。
不同畫面表現不同空間
顏色
顏色,除了是繪畫里最基本的元素之外,在圖畫書里還有許多特殊的作用。
迪克·布魯納曾強調說:顏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每一種顏色都會產生唯有那種顏色才會有的特別的力量。作為一種溝通的特殊語言顏色有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
顏色的聯想有兩方面:一是顏色的象征性……我們對各種顏色的反應是來自這些顏色與某些自然物的聯想——也就是說,我們將紅色與血、白色與光、雪與骨頭聯想在一起;黑色與暗、黃色與太陽、藍色與海及天空聯想在一起。”
框線
這里說的框線,包括四周規則的留白。加上框線,畫面看上去四平八穩、持重多了。然而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一些明明是想象力狂野奔放的圖畫書,偏偏也要加上一個框線,是要遏制住無拘無束的幻想嗎?
有框線和無框線
有些圖畫書的圖畫自由自在,沒有框線的束縛;但也有一些圖畫書在圖畫的四邊加上了一個用線條或留白圍住的方框,比如黑色的框線,或者是用四周的留白來作為框線的。
為幻想加上真實的特質
可是,一個奔放的幻想故事,為什么要用框線框住它的畫面呢?佩里·諾德曼給出了這樣一個獨到的見解:
“談到設計效果,邊框是一個特別有趣的例子。在嚴格限定的邊框中呈現的事件暗示著超然和客觀,許多描繪幻想世界的插畫家都慣于運用這種手法。圖畫書中的白色邊框,為書中描繪的奇異事件增加了一層客觀、真實的特性。
突破框線
不過,也可能是嫌一本圖畫書的圖畫從頭至尾都被一根框線框住太沉悶了,畫家偶爾會來一次小小的突圍,讓圖畫中的人物冷不防探出到框線之外,打破均衡,活躍一下畫面。
視角
視角是指觀察的俯仰角度。角度是構圖最富于戲劇性變化的因素,它像迷人的色彩一樣,不但會配合主題,讓一個故事的視覺語言變得跌宕起伏,還會喚起人們的情感。一本圖畫書的畫面,往往會因為視角的不同而產生明顯不同的效果。
五種不同的視角
他如果把畫家的一雙眼睛比做攝影機,那么他以一個什么樣的角度來觀看畫面,就是視點了。鳥瞰(垂直往下看)、俯角、平角、仰角,還是蟲視(垂直往上看)呢?一幅幅畫面也因此而變得多姿多彩了。
鳥瞰——從極高處往下看就叫鳥瞰。
俯角——俯角比鳥瞰的視角略低一些。
平角——平角的觀察點與畫面主體大致處于水平位置。
仰角——仰角是指從低處往上看。
蟲視——從下垂直往上看就叫蟲視。
畫面大小與色調變化
畫面大小可以用來暗示人物的情緒,畫面色調,還可以表現環境的意境。
畫面大小暗示情緒
畫面大小的變化,的確是一種表現人物心境或是處境的好方法。
畫面大小表現等級
當然,有時畫面大小變化的意義要相對隱晦一些,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需要細心揣摩。
色調變化表示意境
幼兒也能看懂的色彩變化
無字書
無字書一個字都沒有,完全靠畫面來講述故事。因為不再是圖文合奏,少了一條文字的敘述線,所以無字書敘述故事的職能就責無旁貸地落到了圖畫的身上。而要以純粹的圖畫語言演繹出一個完整的故事,無字書的圖畫就必須具有更多的解說性,能讓讀者透過圖畫看懂故事。
環環相扣的情節
分割小圖的敘事作用
我們在無字書里,常常會看到類似于電影分鏡頭或是漫畫格的分割小圖,其實,這就是最常見的一種解說性畫面
形象地講述過程細節
蒙太奇
僅僅是靠解說性的畫面,還無法完整地敘述出一個連續的故事。在無字書的畫面與畫面之間,還存在著一種鏡頭的連接。從一個鏡頭連接到另外一個鏡頭,就是電影上常說的蒙太奇(Montage)了。蒙太奇是將一個個鏡頭組合成動態系統的藝術。如果我們把這個概念借用到無字書里來,那么我們就可以說,正是蒙太奇把一幅幅解說性的畫面連接成了一個流暢的、流動著的故事。
連戲
連戲(Continuity),是電影上的一個術語,說的是觀眾閱讀蒙太奇,會把兩個鏡頭中的事件聯系起來,去發現和創造這種并置的理由。一個個不同的鏡頭,正是經過觀眾的這種連戲印象連接到一起的。說到底,就是需要觀眾的積極參與。這個連戲,用到無字書里來就是讀者的想象了。
“圖畫書中總是包含一系列圖,當讀者從這幅圖看到下幅圖時,就必須想象他們所看到的這兩幅圖之間的變化可能是因為發生了什么事情。當然,書中的文字常常會給出兩幅圖之間所發生的事件細節,但讀者一旦學會了尋找這種關聯的策略,即使沒有文字也能看懂圖畫講述的故事。插畫家正是依靠這種技巧才繪制了無字圖畫書,即通過提供一連串互相關聯的圖畫來
媒材與技法
憑借不同的媒材,圖畫書有太多的表現技法,除了鉛筆畫、蘸水筆畫、版畫、水彩畫、油畫、壓克力顏料畫,還有照片、拼貼以及電腦制作等等,正是這種多樣化,才讓圖畫書擁有了迷人的外貌。
藝術風格
什么是圖畫書的藝術風格呢?佩里·諾德曼給出的答案是:“與色調及介質不同,風格不是一項獨立的屬性,而是作品各個方面整體考慮的效果之和,是一幅畫或一個文本與其他作品相區別的方式。風格產生于藝術家對主題及呈現方式所做的各種選擇。”藝術風格的分類關于圖畫書的藝術風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夏洛特·S.赫克等人合著的《兒童文學在小學》一書里,藝術風格分成了八類:寫實或具象派藝術(Realism or Representational Art)、印象派藝術(Impressionistic Art)、表現主義藝術(Expressionistic Art)、超現實主義藝術(Surrealistic Art)、稚拙和民間藝術(Naive or Folk Art)、卡通藝術(Cartoon Art)、文化習俗(Cultural Conventions)及個人風格(Personal Styles)。
題材
可以這樣說,圖畫書的題材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圖畫書的題材非常廣泛,除了民間故事;童話故事;親情故事;幽默故事……之外,還有相當多的作品,涉及諸如戰爭、單親家庭以及死亡等過去被認為不適合給年幼的孩子看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