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古代專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男性奴仆。
宦官有很多別稱,比如“中官”、“內臣”等。“太監”是明清兩代對宦官的稱呼。“公公”、“老爺”,是對宦官的尊稱;“閹豎”、“宦豎”,是用來罵宦官的。
宦官不是中國獨有,古代世界的其他國家,也都曾有過大量宦官的存在,比如古代希臘、羅馬、埃及、朝鮮、土耳其等國,都實行過宦官制度,或者役使閹人為統治者服務。
中國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東漢開始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宦官”成了閹人的專稱。
中國宦官制度存在的時間最長:約先秦開始到清朝滅亡,延續了2000多年。
中國宦官數量最多,明朝達到頂峰,書上有記載:“內監至十萬人,飯食不能遍及,日有餓死者”。十萬也許是個虛數,但一定是個十分龐大的數目。
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仆,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皇室朝夕相處,能博取皇帝信賴,有可乘之機,有些宦官擔任朝廷大臣。
在秦、東漢、唐、明等朝代存在著宦官干預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
指鹿為馬的故事,始作俑者是秦朝宦官趙高。秦始皇死后,趙高矯詔擁立秦二世。弄死丞相李斯,又發動了宮廷兵變,把秦二世也干掉了。后來秦王子嬰密謀干掉趙高的時候,手刃趙高的是宦官韓談。
唐代,到了唐玄宗統治下的開元、天寶年間,唐玄宗弄了四萬多美女放在后宮里面,宦官數量猛增。唐玄宗比較信任宦官,宦官的地位大幅度上升。到唐朝末年,宦官的勢力可以用“猖獗”來形容。
當時的唐憲宗,被宦官殺死的;唐敬宗是在喝酒喝醉的時候,被宦官殺死;而唐昭宗被宦官軟禁起來,最后丟了皇位。
明代,明成祖設置了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東廠頭目就是宦官。
明英宗朱祁鎮統治時期,宦官王振鼓動明英宗出兵親征韃靼人,明英宗猶猶豫豫地帶幾十萬大軍到了土木堡,結果大敗,明英宗被俘。
最厲害的專權發生在明熹宗一朝,宦官魏忠賢借著皇帝奶媽這條線,迅速爬到了政權頂峰。
魏忠賢去哪兒,大家都要趴在路邊跪拜高呼九千歲,甚至連皇帝下詔,都要并稱說“朕與廠臣”如何如何。廠臣就是指魏忠賢,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之后雖然崇禎皇帝誅殺了魏忠賢,但明朝已經是頹勢難挽。
宦官的職責主要是服務后宮、充當雜役,本來是不允許干預政治的。朱元璋曾弄個鐵牌放在宮門外面,上面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宦官在秦代已經登上政治舞臺,從漢代以來,宦官的權力逐步增長。
宦官在唐代初年被抑制,但在安史之亂以后權力膨脹,由于宦官們控制了禁軍,他們可以欺侮皇帝。到唐末成為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
宋代對宦官控制比較嚴格,盡管間有興衰,但總體權力并不大。
明清兩代宦官制度經歷了大起大落。明朝初年,朱元璋極度抑制宦官權力,明成祖的縱容,竟一發不可收拾,到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賢極度專權程度絕無僅有。
清朝統治者則非常重視壓制宦官,宦官權力在清朝從未威脅過皇權。
2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宦官集團起落沉浮,他們的高位權利,被歷史認可,才有了“官宦”一詞的傳世。
“官宦”,“官”和“宦”是并列詞組,指的都是有政治地位的人。常見詞有“官宦世家”、“達官顯宦”。有時用“宦”描述大場面,比如“宦海”。
宦官是一個特殊群體。
官宦是統治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