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兒子看兒歌,他不停的要求換,小嘴里一直嘟嘟囔囔的在說些什么,但我一直沒能聽懂,所以在 “是這個嗎?” “不是(si)” 間反復循環,在換了十幾個之后,他開始發脾氣不開心,哭鬧。我也漸漸的有些煩躁,失去耐心。這時又有急事需要用下手機,他怎么都不肯把手機給我。脾氣瞬間就涌了上來,開始吼他,“你再這樣以后就不要再碰媽媽手機了!真的是煩死了…”
話一出口,就開始為自己對他發脾氣而感到內疚和后悔。明明深知,吼他是完全無用的,還有傷害到他感情的風險,一定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但依然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這種情況我相信每個做媽媽的都深有體會,滋味很不好受。每一次都想下次我一定更有耐心,不發脾氣,做個好媽媽。
那么怎么樣才能做到呢?
疲憊的時候,休息比帶孩子更重要。
發脾氣是一種劇烈的情緒波動,是情緒的表達和發泄。人在煩躁的時候,情緒是處在失穩的狀態上,需要一個出口把自己拉回到一種平衡,穩定的狀態(雖然只是臨時的。)當精力充沛的時候,我們可以調用智慧余量,嘗試用理性的方式來處理。而在疲憊的時候,我們是沒有余量的,只能用一種更簡單,更感性的方式來處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過腦的,沖動的方式。比如:直接發脾氣,把問題都怪罪與別人,以達到自我的安寧。
因此,人在疲憊的時候,是非常容易發脾氣的,這是人性,不要試圖去挑戰或改變。
印象很深,這兩年里,對兒子發脾氣多數都是在深夜。他從小就是一個睡渣寶,每晚都要哭好幾次,有時拍拍就睡了,有時要起來抱著哄。如果我白天很累,想要睡個好覺,碰巧兒子晚上哭鬧的厲害,抱著哄都沒用,我會在想要發脾氣的時候就深呼吸,默念這是我親生的。但如果持續太久,還是會忍不住發脾氣。
所以,在你感到疲憊的時候,最好去休息一會,找人來幫你帶一下孩子。如果沒人能幫你帶,那么最好孩子睡的時候你就睡。如果孩子實在精力太旺盛,那么你需要試一下這個辦法,來降低你發脾氣的概率。
做好最壞的打算,生活中充滿驚喜
人對即將發生的事情,都會有一個心理預判,有一個預期范圍。一旦超出了這個預期,就相當于超出了你的可控范圍,人就會產生不安全感,進而導致暴躁和焦慮。做好最壞的打算,也就是降低了你的預期,變相放大了你的可控范圍。進而降低發脾氣的概率。
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媽媽要做好心理建設。根據對孩子的了解,對他接下來會發生的行為有一個預判,這個預判要以孩子平時“最壞”的表現做為基準。這樣你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在與孩子相處時,面對他比較鬧人的行為,你也會平和許多。
如果你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那么在孩子沒能做到并且哭鬧的時候,你就會很容易暴躁,因為不在你的可控范圍內。而如果你降低了對孩子的期望,在心態平和的同時,也能發現更多孩子的進步,并且自然而然地給予更多的鼓勵,相處中也多了很多歡樂和驚喜。
這不是說要無限降低對孩子的期望,而是我們對孩子的期望要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家長的想象中。比如,我不能期望我不到2歲的兒子,在我關掉他喜歡看的兒歌時,不哭不鬧;不能期望他每一頓都能自己好好吃飯;不能期望他可以安撫自己入睡,并且一覺到天亮;不能期望他就老老實實的在地上走,不上沙發和桌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做為家長,我們要做的是對他們有足夠多的了解,而不是使用什么統一的標準。
陪伴孩子要專心,不要想一心好幾用
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專注。而如果你在專注的時候被不停打斷,就會很容易煩躁。人本來就是不擅長多任務處理的。如果你想一邊做些什么,一邊看娃,那么娃的吵鬧和頻繁打斷,多半會使你煩躁。而且也達不到陪伴的目的。
有時半半自己在玩,但是我需要在旁邊看著,這時就會想要看會書。 然后當我拿起書看了幾眼,半半就會來打斷一下,或是尋求幫助。因為沒有關注他在做的事情,又沒有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上面,有時就很難理解他想表達的事情,并給予恰當的幫助。 他因需求沒能被滿足而煩躁,我因頻繁被打斷,又不明白他想表達什么而發脾氣。最后,兩者都不可得。
小孩子理解我們的世界很容易,而我們理解他們的世界往往很難。 這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注意力,耐心還有愛。如果我們分散了一部分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那么是沒有辦法好好傾聽孩子,以明白孩子的需求的。供需關系不對等,那么高質量的陪伴就是不存在的。
因此,如果陪伴孩子,就全心全意的陪伴;如果要做事情,就全心全意
的去做事情。只有在一件事情上專注,才能有所收獲
在和兒子道歉的時候,我問他:
-“寶貝,媽媽兇你了是不是?”
-他說:“嗯”
-我說:“那你還生媽媽氣嗎?”
-他說:“沒有氣..”
面對小孩子的愛,我們最起碼要學會調節及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不能,那么請先給自己做好情感引導。畢竟,教育的核心是:做好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