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金和曉銀是一對姐妹,她倆都長得如花似玉。長姐曉金比曉銀更沉著和穩重。
她作為家里長女,總是為父母分憂。到了適婚年齡,為了能照顧到父母,嫁給附近村莊一勤勞的男子為妻。夫妻倆都是勤勞踏實做事的人,每年農忙季節忙完家里的農活,就去娘家幫忙干活。娘家的大小事務,都有他們的份。
她的妹妹曉銀心氣高傲,可不愿像姐姐一樣呆在大山里一輩子,嫁給附近村莊的男子為妻。這種一眼望到頭的日子不是她所期待的,她要走出大山嫁到熱鬧的集鎮去。
天遂人愿,她推掉了媒人介紹的附近許多勤勞優秀的男子,選中了一位遠房親戚介紹的集鎮附近的男子成家了。雖說那地方田地不多,但是掙錢的門路廣,只要肯干,隨便找點活做,也比侍弄幾畝薄畝過日子強。
事實證明曉銀的選擇是對的,她除了婚外頭幾年孩子小時,日子難熬一點,到后來孩子們漸漸長大綴學出外打工,錢源源不斷寄回來,他們建了村里第一棟樓房。
幾年后,他們家附近的菜園土地也因集鎮的日益繁榮而變得寸土寸金。他們將屋前屋后的荒田菜地,都出售給像曉銀的姐姐曉金他們那樣呆在偏遠地區想搬到集鎮附近居住的人們。
而地理位置最好的地方,他們又建了一棟地面平方更大,布局更合理的樓房,提前過起了退休的生活。
曉銀的姐姐可就沒那么輕閑,夫妻倆拼盡全力侍弄土地,男人還外出做泥水匠,加上兒子外出打工的資助,在老家建的樓房自住還是很不錯,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但人若長久地居住在那兒,又太寂寥了。
尤其當孫兒們開始進鎮小學上學,山高水長路悠悠,要么租房陪讀,要么讓幾歲的孫兒住校。
最后,在外闖出了一小片天地的兒子出資給父母到集鎮附近購房。
曉銀聽說姐姐要購房的消息,對他們說自己的老樓房租給別人,一年也沒多少租金,不如賣給他們。如果姐姐姐夫及外甥他們喜歡,賣給別人要二十萬,賣給他們優惠一萬,還可以分兩年付清。
曉金一想這主意不錯,和妹妹住一個地方,姐妹之間也有個照應。而且妹夫他們還給自己面子優惠了一萬元,且能分期付款。夫妻倆和兒子兒媳一商量,打定主意買下了妹妹家的舊樓房。
再花一兩萬元將舊門窗換新,墻面刷上一層涂料,水電一改裝,又和新房子差不多。一家人歡天喜地住了進去,更關鍵是孫兒上學離學校近了。
有人說親戚之間不住在一塊兒就是親戚,住到一塊兒變成了鄰居,就總會有些摩擦和矛盾。
曉金和曉銀姐妹倆住一塊兒別提多開心了,兩人飯后一同散步,閑時一起逛街姐妹情誼更深厚了。
娘家父母老了,有事仍習慣性找曉金夫妻倆。平時姐妹沒住在一塊兒,曉金家又離得近,去幫一下也沒什么。可是姐妹倆住一塊兒,有時候自己要接送孫兒上下學,而妹妹妹夫天天無所事事,不是在逛街就是在玩麻將,好像父母的責任是曉金夫妻倆的。
久而久之,兩家人表面上沒有什么,內心卻發生了變化。再加上曉金的兒子想將孩子接到自己生活的城市照顧,曉金覺得自己住在這兒沒田地,坐吃山空不是辦法,就想將房子出售了自己夫妻倆仍舊回老家過日子。
這個打算一說出來,曉銀夫妻倆就想出錢將舊樓房回購回去,仍舊是原價格。
曉金一想也是,一時半會沒人等在這兒買房,妹妹愿意買回去,也好。
這邊妹妹妹夫也在心里盤算,姐姐姐夫住在這里這一年多,按照市場價,房租都有萬把塊了。這話曉銀沒有跟姐姐說,對和姐姐要好的旁人說了,旁人又將這話傳到了姐姐姐夫耳中。
曉金的老公是個很硬氣的人,自尊心讓他覺得自己又不是出不起房租,在收到自己付給妹妹的購房款后,又抽出一萬元給妹妹,權當住了這一年多的房租。至于收不收,這是妹妹和妹夫的事。
所有人都認為這妹妹妹夫絕對不會收這一萬元房租,且不說這房子姐姐出錢購買下來了,在裝修上還花掉一萬多塊。雖說還有余款未付清,但于情于理都收不下去。即使姐姐沒付款,房子借給姐姐住一兩年也應該,畢竟姐妹情深,何況房子租給別人住這一段時間也未必能收到一萬元房租。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妹妹心安理得地收下了這一萬元房租。兩個月后一轉手,將這房子在賣給姐姐的房價上高出三萬元又賣了出去。
有人替姐姐不值,為什么房子不自己轉手賣出去,要退還給妹妹,讓她輕輕松松掙幾萬。
曉金夫妻倆倒是想得開,說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如果自己掙了這幾萬,妹妹姐夫心里肯定不痛快:明明是低價賣給你們自住,你們一轉眼又轉手賣給別人,是不是太不地道了。這對硬氣的夫妻聽不得這樣的言語,自己吃點虧不算啥,姐妹情份還在。
當事人能想得這么明白,旁人除了感嘆一下姐姐姐夫的胸懷寬廣,還能說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