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電影季 第三場 0083組 客體關系視野下的電影講析 備忘

? ?

電影《死亡詩社》

? ? ? ? 0083組本次課程用她們創造出來的“變形金剛矩陣”來為我們講析了兩部電影《死亡詩社》和《本杰明.巴頓奇事》。一次課、有限的時間講兩部電影,這在常規的視角來看是很難講深、講開的。他們會怎樣去展開電影的解析與分享呢?我們非常的期待。

? ? 本場電影布局的分享是:

電影《死亡詩社》:故事講述——張宇完成;電影的分析與解讀由戚賢來完成。《本杰明.巴頓奇事》由雷娟單獨完成。對于兩部電影都看過的我來說。無疑這一場講得非常的精彩。印象最深的比如:張宇在故事講述過程中,結合自身的體驗和思考,提出的一個個問題。無疑故事已經不全是電影中的故事了,而是張宇體會到的、感受到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有張宇風格的故事。戚嫻的分析,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電影語言方面、心理層面、哲學層面的細膩而全息的解讀。有著很強的現實對接性、她通過不斷的變換視角來審視和解讀人物。讓人物逐漸立體和鮮活起來。讓人物成為了我們能夠去接近和理解的個體。雷娟的講述,其實從她播放的電影剪輯版開始,我就開始忍不住熱淚盈眶了。自己看電影的感受被調動和喚起,以及在她講述自己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以及自己由此而發生的變化和隨后的思考。很深的情感體驗的分享。讓我很深的被觸動到了。總之這是一場非常豐富的盛宴,以下我講具體來梳理一下自己在課程中感受到的和觸動到的點。

一、《死亡詩社》是怎樣一個傳統而有激動人心的故事? ——? 張宇

1、小黑講故事的基調:講故事為主、主要講基廷老師者條主線、時間把控。

2、故事開始前的發問:關于好老師的定義;關于足夠好老師與改變你命運的可能性;此刻的你,在內心所向與外界期望間誰的比重大?

第一幕? 入學儀式上的眾生相。 威爾頓學校的關鍵詞:全美最優秀預備學校、100年的歷史、75%入常春藤盟校;校訓:傳統、榮譽、紀律、優秀

關鍵人物的關鍵詞式的解讀。

這一幕,張宇以關鍵詞的形式,交代了這部電影的主要背景。以及從第一印象的視角來介紹引入電影中的幾個核心人物:校長、基廷、尼爾、陶德

第二幕? 語文到底有沒有標準答案 & 死亡詩社的重新成立? 引發兩代年輕人身上的能量與火種。

第三幕? 我們是否嘗試過換一個視角看世界

第四幕 內戰的陶德與迸發激情的尼爾

第五幕 沉默背后,或許是一只野獸

第六幕? 學校的目的是什么

第七幕? 控制的父親

第八幕 不是意外的意外

謝幕? 我們心中從此種下了種子

3、思考: 尼爾的死亡到底基廷老師有沒有責任?

4、彩蛋: 回到最初的場景

喬布斯:“你的時間有限,別浪費生命過別人的生活。不要被教條所束縛,因為那是別人生活的目的。別讓其他人的不同意見壓過你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要勇于追隨自己的內心和直覺,它們其實早已知道你想要成為什么,除此以外都是次要的。”

再次看到張宇分享上來的這一段話,一位有力量感的導師給你的引導和忠告的感覺。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勇敢的成為你自己,看似簡單,卻需要很深的自我意識水平與反思,需要一次次的直面自己的恐懼、去突破那些深深卡住自己的瓶頸和卡點。

二、浪漫主義中的個體啟蒙 ——? 戚嫻

1、電影語言層面的解讀

(1)電影畫面

? 電影通過優美的畫面、光影的明暗、動態畫面的切換、具體場景表達情緒表現出電影的內涵和韻律,這感染觀眾的關鍵所在。

(2)電影音樂

? 主旋律的首位呼應形成閉環;塑造人物性格、推動情節起伏、輔助敘事

(3)電影敘事

? 在電影《死亡詩社》中,交織式對比結構模式得到了鮮明的應用。這種結構在遵循情節發展的線性時間順序的同時,又同時設置了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敘述線索,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關系,通過這種對比性張力的運動,電影敘事進程得到推動,敘事主題也隨之架構了起來。

? 導演高明的敘事手法 —— 高張力情節的壓抑表達。Eg.尼爾自殺的槍聲以及陶德悲傷的處理。

2、心理學層面的解讀? 從客體關系和經典精神分析的視角去解讀電影中的核心人物

(1)基廷老師:

從客體關系情感鏈接能力的維度、從自體心理學中自體發育水平、人格完整性的維度、對于引導學生熱愛這個維度、擅長做接口、有過硬的技能(浪漫主義+理性)

在昨天晚上專業組的課上T在基廷老師這個點上,提到了關于基廷老師的補償,以及他并沒有把在這所學校中的折損進行一個自我坦誠。作為一名教師對于孩子的愛究竟是一種愛、還是一種補償?如果是補償,那么它的局限性在哪里?如何突破這個局限性?在補償這個點上進行升維?

(2)尼爾的分析

? ? 從心智化的角度去看尼爾——一個符號化層面上仿佛捏著一把好牌的完美學長;從人格回旋空間看心理運行機制的運行情況;從內部客體的建立的視角去看尼爾的內部客體狀況。被符號化了的羸弱自體,無法在個體化和社會化的層面上,給予自體足夠的支撐力。從溫尼科特理論的視角:活出自己的破壞欲這個點上的觀察;弗洛伊德理論的視角下:本我與超我的雙重壓力下,自我的虛弱與無法支撐。

? 在這個點上張旭蘭覺得其實用虛假自體的最終崩解來看尼爾的自殺也是比較恰當的。

? 尼爾父親的:全能控制,與作為抑制性客體在尼爾的生命中出現。母親的羸弱缺乏力量感,讓尼爾失去了最后的“救命稻草”。由此來看家庭中原始依戀與病態的愛對于尼爾的綁架。

(3)陶德的分析:“孩子內在轉化機制的不同決定了他們會產生不同的客體經驗和心智結構。自戀發展水平高的核心就是持續保持生命的活力,包括好奇心、好學心、行動力,最終沉淀下來就是情趣。” 成熟的過程:整合的能力,外在資源與分化中的突破性整合。

3、哲學與社會歷史層面的解讀:福柯、權利、卡農、理性、浪漫主義

(1)福柯的權利觀視角

以福柯在 《規訓與懲罰》中所論述的權力觀為視角,《死亡詩社》中反映出的三種交織的權力,即以校長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機構的規訓權力; 以文學課新教師基汀為代表的改革創新派教師的知識權力; 以尼爾父親為代表的家長的話語權力。

學生并不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以其獨特的方式行使著自己的微觀權力。

(2)反抗卡農過程中個人自由意志的崛起。(內心力量的最高體現就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需要不停的追尋,足夠高的自由意志讓你的生命具有感染力,讓你不會困死在一個人、一件事上。)

(3)電影中的象征。(富爾頓中學——傳統和束縛;洞穴——自由、本能的釋放;基廷——林肯;尼爾的死——耶穌受難? )

(4)一個過分強調現實主義的時代需要浪漫主義的啟蒙

小七同學的全息式是講解,給我一種眩暈感。她的靈活和多角度多視角的分析,讓電影所展現出來的豐富內涵,有了一個很好的呈現。當然電影中所包含的信息絕不僅僅是這些。但是她卻為我們提供了很多路徑和視角去接近這部電影。

電影《本杰明.巴頓奇事》

三、《本杰明.巴頓奇事》? ——? 雷娟

1、電影改變自同名小說《本杰明.巴頓奇事》? 魔幻現實主義故事

2、時間生命之河的逆流者? 在不可逆的時間維度上,我們能做什么?

? 尼采哲學人生三階段:駱駝、獅子、嬰兒

3、從哲學視角與生命相遇

我們一生與“無數客體”相遇,他們不同的人生路徑,教會了我怎樣生命的哲學?

電影中隱喻

4、情感主線

? 本杰明與黛西的愛情線的交織與推展

5、透過影片下的自我觀察

6、自己在心理學上面的收獲與感受分享。

在課程的結束部分,T做了點評,以及著重提到了基廷老師身上的補償式的反抗。以及當你對別人的心靈不太了解的時候,千萬別輕易的去碰。

課程結束,第一感覺就是真精彩,有壓力。下一場該我們組上場了。小伙伴們,一起加油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