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家大寶今年五歲。妥妥的是個“人精”。這么點年紀(jì),討價還價的功力比我還深厚。比如,媽媽,如果你給我一顆草莓味的棒棒糖,那么我就吃一大碗飯。媽媽,如果睡醒了你能給我一支酸奶,那么我立刻就去睡午覺。媽媽,如果你給我一包餅干,那我立刻就去刷牙。
? ? ? ?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我覺得可能是我造成的。他不愿意干一件事的時候,總是用物質(zhì)獎勵來驅(qū)使他,等到他習(xí)慣了這種獎勵,就反過來和我討價還價了。
? ? ? ? 用懲罰的手段也很容易失效,我說,寶貝,如果你不吃完這碗飯,媽媽就讓你餓肚子了?一開始有用,用多幾次后,這家伙直接懟,我可以吃零食。我說,寶貝,你不收拾好玩具,我就當(dāng)垃圾掃掉啦!這家伙說,那就再買唄!真是懟到我都要火冒三丈,可又無可奈何。
? ? ? ? 可是如果是他喜歡做的事,比如看動畫,完全不用我,自己麻溜打開電視,再比如出門去玩,速度換好衣服鞋子,還反過來催促我。
? ? ? ? 反觀我們自己也是一樣,不喜歡做的事,就算是有獎勵或者懲罰,也不見得能做的多好。可是如果是自己喜歡去做的事,屁顛屁顛就去盡心盡力做了。
? ? ? ? 按照書本《驅(qū)動力》的說法,那就是獎勵和懲罰只是第二驅(qū)動力,第一驅(qū)動力是我們的的生存本能。而真正能讓人行動起來的是第三驅(qū)動力,也就是我們內(nèi)心的欲望,想要把事情做好的欲望。
? ? ? ? 只有你打心里愿意做好一件事,那么你才能心無旁騖,竭盡全力去做好這件事。否則,無論什么樣外在的因素,都會成為你不去做這件事的借口。所以,認(rèn)清楚自己的內(nèi)心,再從“心”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