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都喜歡拉關系,有關系,萬事好辦!這個觀念也很容易理解,畢竟我們從出生開始,從有自我意識開始,就開始與周遭建立各種關系,建立關系,就是在擴展“我”的圈圈。對于大部分的朋友而言,“關系”就是協助自己動用各種資源的信用卡,難怪對關系管理不善的人會出現信用破產的狀況,那么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又是怎么看待“關系”呢?
我在我其他的文章中也有提及過,人性中必然包含著“自私”,很多人也是為了自己生活得更有效更方便而建立關系,就連嬰兒也懂得靠哭靠笑靠身體語言與父母產生連結去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這是有心計嗎?我們很少會批判一個嬰兒有心計,但本質上,嗯......就是那么一回事嗎!問題的重點是,為什么我們對著一個刻意建立關系的成年人會抱持完全不一樣的評價呢?
也許在我們心中,或多或少會覺得傳說中“純粹的關系”才是合乎道德,關系中滲入了利益就是變質變味甚至變態。可能我的用詞不會讓你很舒服,但我想懇摯的告訴你尋求被愛尋求理解尋求溫暖等等嚴格來說都是一種利益啊!每一個人所追求的關系與利益點不一定一致,更需要注意的是利益本來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你覺得金錢重要,他覺得權力重要,她覺得愛情重要,對于當事人而言,就是重要,貶低了別人認為重要的事物,才是不道德的行為。
很多時候,關系的破裂,在于雙方期待的利益達不到共識。談到這個期待值,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容易出現紛爭的臨界點。比如說,你跟一個朋友相處,你很欣賞他的工作能力,你期待跟他合作;而對方跟你交朋友,是因為你很會聊天,你讓他很放松,他期待你能在他郁悶時舒解一下。在這個狀況下,如果你提出合作,對方拒絕,你的期待落空了,你肯定心里不舒服;對方又會覺得你想利用他而做朋友,不是期待中的“真心”交朋友,在你背后貼上標簽,結果不言而喻。
然而,本來關系的建立,前提就在于人并不完美,我們都需要互補,交朋友的過程就是把各自的長處展示共享,從而令大家都受益了。只不過人都是自私的,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期待能夠在一段關系中完美實現,當中忽略了甚至漠視了彼此的想法并不一定一致,而且亦沒有考慮自己所付出的或能付出的是否合乎對方所期待的,在這種情況下,關系肯定好不到那里去。
我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吐糟,我更希望當大家都覺得無能為力的時候,如何扭轉乾坤,其實所有的重點都在于我上述的“期待值”!要讓人把自己的“期待值”完全丟掉是不合乎人性的,但是每個人都會內置一套優先順序的機制,兩者結合使用,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了!
對一段關系的重視度愈高,就必須把自己的期待值降得愈低,因為我們都在上文了解到期待值就是建立關系過程中的氰化鉀,致死率幾乎百分百。在你不期待對方回報的狀況下,同時你要滿足對方的期待,這樣關系的建立立馬順暢了!你可能會說:這是什么鬼辦法!還不是在委屈自己!嗯!對的,我只是想你清楚,一段穩固的關系不可能不勞而獲,總有舍才有得,你只是暫時把期待值放下去認真重視如何經營一段你覺得重要無比的關系而已!
有人可能在過程中付出過量承受不了,有人可能會苛索過度失去平衡,有人可能成功建立牢不可破的關系,緊記,都是一個選擇而已!關系重要與否,裁判的權力永遠在你掌握之中,不管結果如何,都只是證實了你自己心中的優先順序而已。舉個例子,父母看不慣你的不良習慣,責罵你,你會如何處理?低頭認錯道歉改正,還是立馬發脾氣為自己辯護?該思考的課題不是對錯,而是事情在你心目中的優先順序!
我們每天都在接觸不同的人和事,不斷的開展一段又一段深淺不一的關系,也許你很有自信,覺得關系可有可無,但是細想一下,人無完人,每天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以及溝通交流都幾乎無法獨力去一一滿足,因此,建立關系,而且是建立有效的深層次的人際關系,其實很可能比想像中更重要。我也是個俗人,我也會自私,正因如此,我曾經親手破壞過很多關系,同時也愈來愈清楚哪些地方是雷區。我希望這個分享可以幫助到一些朋友,了解建立關系的關鍵,修補關系是很困難的,需要比建立關系多好幾倍的心力,而且裂痕是沒辦法完全修復的。每一個選擇都會帶來經歷,我相信我們都能夠在經歷中學習和成長。
關系就是關系,不需要用道德去批判,我們都明白合則來,不合則去的道理,而合不合適,決定權其實一直都在你掌握之中。
想通了,關系就更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