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高中開始,不論是在讀書的雙休,還是寒暑假,以及在后來上了大學之后的各種假期,我都會找時間和幾個關系不錯的高中同學一起出去玩。
大概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網吧,幾個人坐在一起打游戲,亦或者找地方瞎逛。那個時候,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今天的活動還沒結束,已經開始考慮明天去哪玩,只是在條件允許(父母同意)的情況下,能晚一分鐘回家,絕不早一分鐘。
常年累月的在一起玩耍,讓我們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也讓假期聚會的習慣保留到了大學畢業。
但是今年假期回家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自己似乎對于游戲,閑逛有些不在熱心了。雖然上了大學我們交流的機會不是很多,但是在假期里不想和朋友出去玩還是第一次。
我一下子察覺到,我的腦子里想的不是明天去哪玩,而是明天我能完成什么。突然有好多事可以做,有好多關于工作的書想看一看,還有回公司之前喲啊做好的下月計劃,這些事讓我的假期好像短的可以忽略不計。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變成了一個對浪費時間感到厭煩的人,我開始計算投入的時間與得到的回報。
每天的上班時間努力工作,多攢點經驗。下班了還是有很多事,總結工作情況,想想明天該寫什么,包括經營這個公眾號。聽一首歌,我會留意是否有我感慨能當素材的句子,與朋友的對話,我會想想仔細思考,有沒有能當我寫的段子,就連看個電視劇,也需要研究一下情節,看看是否能追一下熱點。
發現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事物,都與工作掛鉤,作為一個剛進公司的底層員工,我需要做出老人們數倍的努力才能得到老板漫不經心的一句夸贊。
我改變了保持二十年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讓曾經的好友都漸行漸遠、無話可聊,仔細想想,這本就是無法避免的。
我可以預想自己未來幾年的生存狀態,也可以聯想到絕大數同齡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競爭的環境,房租的壓力,父母的期望。這些生活的茍且讓我們倍感艱難,不少我們的同齡人依靠家里的關系,能夠得到更好的機會:靠著家人的支持能夠擁有更高的起點,但是這些看似讓我們覺得憤憤不平的東西,也是他們的上一輩,乃至上上輩在經歷了和我們一樣的茍且努力打拼換來的。
而如我一般的普通人,只能通過自己慢慢累積技能,學習知識,積攢經驗,通過時間,忍受茍且換取更多的人脈 、能力和資源。
高曉松媽媽告訴他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而我的父母卻用半輩子的經歷告訴我,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卻只想詩和遠方
你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未來的茍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