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這句話,是今天早上看到同事發的,大笑之余,不覺暗暗折服,的確,憤怒、反抗、暴力在很多時候都是無效的,尤其在師生關系中,帶著負面情緒去處理師生關系,只會讓彼此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最后甚至無法填平,釀成慘劇。這次培訓,在我看來,是最為有益的。以前的培訓都是指導教師如何教書、如何提升自己,卻忽略了師生之間該如何相處。而今天,恰恰是師生關系最為劍拔弩張的時期。最近,各地頻頻爆出學校老師與學生之間發生沖突的事件,學生毆打、辱罵甚至是殺害老師,一時間搞得人心惶惶,很多老師不知所措,又十分困惑:孩子,你們怎么了?網上紛紛熱議,以前感謝同學的不殺之恩,因為他是我同學,現在感謝同學的不殺之恩,因為我是老師。是啊,得感謝學生的不殺之恩。我是一名初中二年級的班主任,自從升入初二以來,越來越感到,學生在慢慢陷入青春期所特有的偏執、固執、沉默、多愁善感等等不良情緒的泥淖之中,而我,就像是站在沼澤邊緣,手里沒有任何救援工具,只能干著急的那個人。而參加了這次培訓之后,我如撥開云霧,窺見了一絲晴天。
? ? ? ? 給我思考最多的,就是連云港師專的朱萍教授關于青少年心理及行為的講座了。中間穿插了好幾個在校學生因不服老師管教而殘忍殺害老師的新聞,而問及犯罪動機,竟都是覺得老師很羅嗦,總讓他學習、或者是老師就會叫家長之類的理由。少年的冷漠,由此可見。然而究根溯源,我們該去指責誰呢?學校?家長?還是社會?我困惑了。
? ? ? ? 在一起參加培訓的老師都表示,現在的家長過于依賴學校,依賴老師,把孩子往學校一送,剩下的事情就不管了,孩子好不好都是老師的責任,而這個社會似乎也都默認了這種觀念。可是,他們有沒有想過學校并不是萬能的,學校并不能單靠一己之力就能百分之百的把學生培養成健全的可以稱之為人的人。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彭芝曾說:“以我從教40多年的所見所聞,孩子們在中學的生活是比較枯燥、比較單調的,就是從家門走到學校學習然后再回家。所以,我總想著還給孩子們一些童年和少年。劉彭芝說,首先要教育孩子應該怎么生活,怎么做人……也就是教會他學會愛,愛家人、愛學校的同學、愛學校的老師,愛社會上所有和他接觸的人,他應該幫助他們,而且應該學會合作。”可是,這在今天似乎只是一種理想化的教育,今天的孩子,還能像我們過去那樣的尊師重道嗎?我深深地困惑。
? ? ? ? 雖然現實讓我們如此脆弱,可是為人師的責任又要求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將孩子引上美好人生的康莊大道。那就管吧,即使最后得到一個“因公殉職”的無用之銜。而在看了這一系列的新聞之后,我也進行了反思,我們非要跟我們的學生搞得這么僵嗎?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他們應該被寵愛著。而老師呢,往往見不得學生犯一點點錯誤,自習時候講話、男女生交往過密、晚就寢夜談、作業未完成……他們稍一犯錯,便換來老師的打罵,可是反過來想一想,這樣的事情,必須大動肝火才能解決處理掉嗎?就沒有和風細雨式的解決之道了嗎?我們讀過那么多教育的書籍,可我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該如何為人師長。陶行知四顆糖果的故事,老師都耳熟能詳,可是誰真的做到像陶行知那樣的低聲教育了呢?又想起同事的那句話“如果吼叫能解決問題,驢將統治世界”,的確,發脾氣實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學生的那點小事,也不值得老師傷肝傷心又傷肺,那我們為什么不能深吸幾口氣,緩一緩情緒,然后跟學生一起坐下來,和他們敞開心扉談一談,了解他為什么要那么做?問一問他有沒有考慮過做了這件事之后的后果是什么?同時,我們還應該就事論事,不要隨意發泄對學生的情緒,不要使用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語言。
? ? ? ?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別人包括老師、父母的尊重,而這種尊重、信任,會使他們產生自信,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每一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成龍成鳳,但是打罵教育絕對不是最好的辦法,一時起到的作用也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