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往不利就是所到之處,沒有不順利的。這是每個人向往的狀態,但是卻沒有人能由內而外的達到這種狀態,因為不容易企及,所有更加向往。
我的性格比較耿直,在步入職場之前一直是清高范兒,看待事物也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合得來的朋友可以兩肋插刀,看不慣的則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吹接行┌嗣媪岘嚭妥笥曳暝吹耐瑢W,打心眼兒里瞧不上。我覺得這些人沒有自己的原則性和價值觀,人人都說一個人好,那這個人本身就是個問題,內心告訴自己,這些人不是自己的菜,敬而遠之為妙。只要時刻牢記“直恭不懼人忌,無惡不懼人毀”,守住本真就好。
步入職場之后,環境不再如學校里那般簡單,關系也變得復雜,喜怒哀樂已經不是從人的表情上可以輕易解讀,而需要根據言行表現去揣測判斷。有人對你熱情,并不代表他喜歡你;有人對你冷淡,并不代表困難時他不伸援手。所以,我學著透過現象看本質,撥開表象看本真,不再用自己的標尺去衡量別人。以前自己對人會有防備之心,要驗證沒有危險或者可以交際再去靠近;現在我換了一下思路,先試著靠近,主動去了解,然后再判斷是不是可以交際的朋友,大概分為深交、普通、路人、遠離四類。思路的轉變,讓自己的生活化被動為主動,也讓路越走越寬,徹底擺脫了困惑和束縛,但是離無往不利還相距甚遠。
以退為進中的“幼犬效應”、化敵為友中的“富蘭克林效應”、反守為攻中的“沉錨效應”,除了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更重要的是以目標為導向,期間少不了愛與真誠。心理學盛行的當今社會,確實有放之四海而皆準,運用得當則是無往不利的真理,那就是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
最近兩年讀了一些西方管理學和心理學的書籍,感覺很受益,更多的是感動。感動是因為他們可以通過行為分析和細節積累,加之嚴謹負責的態度,把看似簡單的理論不斷的踐行、驗證、修正,然后形成更先進的理論。就拿《商業的本質》書中始終貫穿著真誠互信這條主線,深入透徹的剖析了為什么要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如果不這樣做,后果將會怎樣。讓讀者一看就懂得真誠互信的重要性,無論是在家庭、商場都適用。
那是不是西方的文化比較先進,我也不這么理解,其實只要翻看一下中國國學經典就能明白,我們的一句話,就可以讓西方學者寫一本書。這一點也不夸張,也沒什么不好,看西方著作可以身臨其境,有大量的例證,作者也可以站在讀者的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所以很有親近感。而近代我們的作品卻多了些華麗少了些實用,有的拼湊、堆砌使得作品的整體體驗不好、晦澀難懂,有的則是膚淺造勢,讀后心腦空空,當然也不乏好的作品。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有時候卻失去了自己對人生的的判斷和主宰,把主導權交到別人的評論、目光和表情上,以別人的喜好為評判標準和行為準則,實在是跑偏了。于是,失去本真、忘卻責任,寫出的文章也就失去了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