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頂一萬句》,讀完這本書,最深的感觸是,老段對中風了的老楊說的那句話:經心活了一輩子,活出了個朋友嗎?想來,這句話也是最映襯書名的一句吧!用書里的經常出現的話講,就是跟誰說著,跟誰又說不著。
這本書分了兩部分來寫,在決定買這本書來讀時,看過這本書的簡介。第一部分說是寫吳摩西出延津找與他能說到一起去的養女,名為出延津記;第二部分是寫吳摩西養女的兒子回延津尋找吳摩西的故事,名為回延津記。
既是掃完這簡介,開讀的時候便也依著簡介的思路在探究書里的故事。我開始讀這本書,是我在理發店做頭發,理發師說得要三四個小時,另外一起買的《一個人的朝圣》有兩本,想著《一句頂一萬句》會不會正好就讀完。然后就在人來人往,嘈雜的環境下翻開了。看著看著便四周的聲音都消散了,一心沉靜在繞亂的小說里;不是沉靜在小說里,而是在糾結簡介里人物怎么還沒出現;也不是糾結人物還沒出現,而是被作者鋪天的不是而是的排比句給繞昏了。四個小時,愣是沒將出延津記這部分讀完,也沒有讀到吳摩西的出場;吳摩西也不是沒出場,而是他出場的時候叫楊百順。
看完第一部分才知道吳摩西原是姓楊,是賣豆腐的老楊的兒子,因為當了“殺人犯”,“殺”了老楊和老馬而逃出;也不是真殺了老楊和老馬,而是在心里殺了他們,自此就離開了楊家莊。后來傳教的老詹給他改名為楊摩西,并為他的第9個發展的信徒,雖然楊摩西還是離開了老詹的破廟,但是大家都叫習慣他的名字,便也不再改回楊百順了。為何他又改姓吳了,原來他后來嫁給了吳姓寡婦,改了姓,也有了與他說的上話的養女巧玲。他與寡婦說不著,寡婦后來與人跑了,便有了他出延津,且把巧玲丟了的事。
整本書雖然在話上不是直戳要點的寫著,有很多繞饒彎彎,但也正是這些繞饒彎彎讓人有著一直讀著丟不開手的魔力。
第二部分的回延津記,牛愛國,也就是曹青娥的三兒子,曹青娥也就是當初吳巧玲。曹青娥一開始與三兒子并說不著,但是六七十歲后就與牛愛國說的著了,將吳摩西的事情都說與了牛愛國聽,但是牛愛國與母親又說不著,每次也就是聽著。后來牛愛國離開沁源,曹青娥又與三兒子說不著了,與孫女百慧說著了。曹青娥病危時的只言片語,百慧將奶奶平時與她說的事說出來,牛愛國便明了了曹青娥的意思。用了一個故事,才能讓兒子懂她的意思,便也是一個費勁。后來,牛愛國的老婆與人跑了,牛愛國本不想找,但姐姐說要找,就算是假找。與七十年前一樣的情形,當他決定要帶百慧去的時候,我心中不忍擔心悲劇的重演。但在走前夜里,百慧竟生病,牛愛國便就一人踏上假找的路。一路走,一路想可以去的地方,本是假找,走著走著倒成了真找,也不是真找,因為不是找的龐麗娜;也是真找,因為他突然想找到有關母親養父吳摩西的故事,就有了回延津這一出;后來又變成了找章楚紅,倒也是成了真正的找。
故事里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會有與自己說得著的朋友,與說得著的人說話,一句便頂了一萬句,聽得人懂;與說不著的人說話,一萬句都頂不上一句,聽得人不懂,說的人也累。老楊當老馬是朋友,是因為與老馬說,老馬的眼界比他長,一句頂了別人一萬句的作用。但是老馬沒把老楊當朋友,因為老楊與老馬絮絮叨叨說那么多,對自己并沒有多少用。書里的朋友,都是建立在兩人說到一起,能解惑,能解憂,當遇事、遇矛盾后這樣的關系便又顯得很脆弱。所以才會有那句話,經心活了一輩子,活出了個朋友嗎?
說得著的也都漸漸生疏,或是鬧了矛盾了;說不著的卻又變得說得著,然后走走又說不著了!一輩子都在尋找,能解孤獨的人,經心活過,才知道,人呀,總有不可避免的孤獨時光。近來不是有句話說的很好么,你的孤獨,雖敗尤榮!一句頂一萬句,是不是也有另一層含義,人一輩子尋尋覓覓那個能說一萬句的人,還不如自己在孤獨中清醒的一句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