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于月亮似乎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jié),無論是歡喜還是悲傷,是得意還是失志,人們總是愿意將情感寄托于天上的月亮。在這個舉國歡慶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與詩人共同品味那些詩意的月亮。
月亮多半是寄托詩人哀思的。它是杜甫筆下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它是王安石筆下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是范仲淹的“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月亮也是可以用來明志的。李白用“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及“觀心同水月,解領(lǐng)得明珠”表達了內(nèi)心的寧靜和志趣的高潔。而曹雪芹則用一首《詠月詩》“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表現(xiàn)出了落魄時的賈雨村對功名富貴的追求。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月亮還是表達詩人的哲思的。如《春江花月夜》中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發(fā)問;如蘇東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感嘆。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天上的月亮一直是那個月亮,所不同的只是人們的心境罷了!但也正是由于人們將不同的情思寄托于月亮之上,才使得那冰冷的月亮更顯親切可人。即使時隔千年,當我們仰望著這輪明月,再次吟誦著他們的詩句,仍然可以穿越時空,神交古人!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