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影響深遠的弗洛伊德,至今為止,依舊對文學,藝術,電影,哲學都有影響,比如《催眠大師》中所用的催眠。
童年經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奧匈帝國的摩拉維亞省弗賴堡鎮(Freiberg,現Príbor,即捷克共和國的普日博爾市)的一個猶太家庭。
父親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實的羊毛商人,母親阿瑪莉亞·那薩森是父親的第三任妻子,長相漂亮,但*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這一年,他已經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伊曼紐爾和菲利普。
他是父親和后妻的長子,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國萊比錫。1年后,又搬家到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在接下來的6年里,母親又生下了4個女兒,阿道芬、瑪麗、寶琳和羅莎,和1個兒子亞歷山大。
學生時期
弗洛伊德的啟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進行的。在1865年,也就是9歲時,比正常的入學年齡早了一年,進入著名的利奧波德地區實科中學(初高中一貫制)讀書。在這段時期,弗洛伊德學習了大量的從古希臘到古羅馬古典文學,還學習了拉丁語、希臘語、法語和英語;他還自學了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
1873年秋,弗洛伊德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專業。在這里,他把名字從西格斯蒙德改為了西格蒙德。在這一階段,他受到了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他還認真閱讀了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否定費爾巴哈哲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著作,還聽了布倫塔諾(用內省法研究完整意識過程即意動心理學)的課程。從大學第三年開始,他開始到恩斯特·布呂克的生理實驗室學習生理學。
1879年,他被軍方征召從事了一年的醫療服務工作。
1881年,他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從學校畢業。
工作初期
畢業后,弗洛伊德在布呂克的實驗室工作了1年。
1882年6月,和瑪莎·伯奈斯訂婚。在布呂克的建議下,離開生理實驗室。
1882年7月,進入維也納綜合醫院工作,先任外科醫生,后任內科實習醫生,跟隨梅涅特學習精神病學。
1883年5月,轉到精神病治療所任副醫師。
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
1885年8月,在布呂克教授推薦下獲得一筆為數可觀的留學獎學金,前往法國巴黎薩彼里埃醫院(Salpêtrière)跟隨讓.沙可學習精神病學,這次經歷讓他大開眼界,學習了很多。
1886年2月,他返回維也納,他想把自己在巴黎的見聞講給維也納的同行聽,但是他對自己見聞的介紹遇冷,如同精神分析產生之初也沒有得到大家一種高度的擁護和認可。先進的思想,超越當時時代的認知往往最初不會廣泛的接受,開始的冷板凳是必經之路。
1886年春,由于經濟原因,他開始以精神病學家的身份私人開業行醫。同年9月,弗洛伊德和未婚妻結婚。婚后他們育有三男三女。最小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后來成為一名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后來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就師從安娜·弗洛伊德。
心理學研究
在巴黎跟隨沙可期間,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這一時期他從一個神經學家轉變為一名精神病理學家,從對軀體的研究轉向對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 1884 年與 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開始產生的。布洛伊爾是一位非常杰出的醫生,不但幫助弗洛伊德排憂解難,而且還使弗洛伊德學會用新方法治療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經從布洛伊爾的病人安娜·歐的病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療法(布洛伊爾稱為“談話治療法”)的效果,從巴黎回到維也納以后,他進一步考慮同布洛伊爾一起研究安娜·歐的病例。這時候弗洛伊德已從沙可那里學到有關治療歇斯底里病癥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爾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隱含的問題,終于發現了催眠療法的奧秘,揭示出催眠療法的使用范圍及其與人的內在精神狀態的關系。為了使催眠術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親自到法國南錫,試圖向多年應用催眠術的法國醫生們求教,他說服一個病人跟他一塊到南錫去接受催眠治療。就在這次治療這位女病人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國醫生本漢的討論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果,即認為催眠療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發現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棄了催眠術而轉向自由聯想。
學術理論奠基期
1895年,弗洛伊德將自己與約瑟夫·布洛伊爾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癥的成果寫成《歇斯底里研究》一書。這本書的出版,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研究歇斯底里癥的過程中,弗洛伊德在醫學史和心理學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學”這個概念。1897 年,在其父親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開始了他的自我分析,進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他認為心理障礙是由于*緊張累積而引起的,這種分析結果導致 1900 年《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該書現在被許多人推崇為弗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然而,這本書也遭到大量批評,出版后的 8 年間只售出 600 冊。而弗洛伊德從中只獲得相當于 209 美元的稿費。在其一生余下的時間里,弗洛伊德一直堅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時被用于自我分析。
從19世紀90年代開始,他在嘗試了多種治療技術。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后試用了聚精會神的技術,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額頭上并促使其回憶;布洛伊爾使用的宣泄的技術,即發掘個人問題并以語言表達出來而獲得不良情緒的擺脫和釋放。這個時候,弗洛伊德已經年過四十,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卻幾乎沒有多少發展。隨著《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精神分析運動逐漸發展起來。這時在弗洛伊德周圍聚集著一批年輕的學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組,或稱維也納精神分析小組,1902 年發展成立心理分析學會,當時參加的人后來都變成了杰出的分析學家,包括 A.阿德勒、O.蘭克、費登、和 C.榮格。
弗洛伊德將榮格視為自己的繼承者,然而,此時精神分析小組內部出現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蘭克和榮格等人均因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漸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和風格,而這一事實又不為弗洛伊德所理解。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組因沖突和急診而瓦解。蘭克被開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于1911 年離開這一小組建立了個體心理學,榮格于 1914 年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建立了分析心理學。
個人看法:弗洛伊德的母親是暴脾氣,暴脾氣會控制欲很強,弗洛伊德也深受影響,有控制欲,一旦不可控就會不理解,趕出自己的活動范圍。讓其與自己無關。
1904 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可能是他流傳最廣的一本著作。這本書探討了種種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遺忘、失言、筆誤、錯放東西等等。弗洛伊德在書中作出的結論,現在已被人們廣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論都沒有達到這一步。這本書對于決定論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貢獻,因為書中所揭示的許多看似偶然、毫無意義的行為,以及許多簡單地歸結為“自由意志”的舉動,實際上是人們沒有意識到的隱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驅使的。
1905 年,他發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較長,一般稱之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書中詳盡的闡述了如何用夢的解釋去揭示并治療精神神經癥的種種癥狀;另一本是《玩笑及其與無意識的關系》,他在這本書中透徹的研究了無意識動機能夠間接表現出來的許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爭議的《學三論》,書中表達了關于嬰兒期欲以及其與*倒錯和神經癥之間關系的觀點。這招致了對弗洛伊德的嘲諷,他被看作是一個滿腦子淫穢念頭而邪惡下流的人。醫學機構聯合起來抵制弗洛伊德的觀點,他本人也成了當時德國科學界最不受歡迎的人。
1909 年,受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 G.S.霍爾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參加該校20年校慶和舉辦系列講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譽博士學位,并與美國心理學屆名人詹姆斯、鐵欽納、卡特爾等人會晤,這標志了精神分析理論終于贏得國際上的承認,是他唯一的一次訪美,同時他公開露面也僅有這一次。在這期間弗洛伊德建立了關于人格發展和嬰兒*幻想的理論,精神功能規律的理論,以及關于精神分析過程的觀點。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圖騰與禁忌》出版發行,這本書的重要*僅次于《夢的解析》。通過對亂倫恐懼、情感矛盾等許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聲稱他發現了三大真理:夢是無意識欲望和兒時欲望的偽裝的滿足;俄狄浦斯情結是人類普遍的心理情結;兒童具有愛意識和動機。這些發現為精神分析學奠定了基礎。1919年弗洛伊德創辦了一家國際的出版公司,專門出版發行精神分析學方面的雜志和書籍。到1938年納粹查封前,該公司已經出版了 5 種雜志、150 種書籍。1920年他26歲的女兒去世。也許最為嚴重的問題是由于兩個兒子參加戰爭所帶來的恐懼。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論,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對立面。然而,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聲望從 1919-1939 年一直處于頂峰。在這一時期,弗洛伊德發展了他的人格理論。
理論的發展與弗洛伊德本人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
人生后期
1923 年春,他被診斷患了口腔癌,這與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習慣有關,即使在癌癥被發現后他也沒改變這一習慣。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術。雖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絕使用止痛藥。他的頭腦仍然十分清醒,并繼續為病人診療和著述。1933年納粹執政后迫害猶太人,他們在柏林公開燒毀弗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他夸大問題來毀滅靈魂。弗洛伊德在1938年維也納被占領仍不愿離開維也納。最后,由于他女兒A.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屢遭納粹匪徒搶劫,才同意去倫敦。后來他的四個妹妹都在奧地利遭納粹分子殺害。
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卒于倫敦。
對人類第一次打擊哥白尼天體運行日心說,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人類傳統上根深蒂固的宇宙中心優越感沒了;第二次打擊達爾文進化論不是上帝造人,是生物進化的結果;第三次弗洛伊德揭示出人類的自我并非是本身的主宰,而是無意識潛意識。
理論
一、精神層次理論
意識層次包括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次,好像深淺不同的地殼層次而存在。
意識
能隨意想到,清楚覺察到的主觀經驗,具有邏輯,時空規定和現實*,冰山水面上可見的部分。
前意識
雖不能即刻回想起來,但經過努力可以進入意識領域的主觀經驗。冰山水面下為露出水面但是仔細觀察可以看見的部分,在水面和海底看不見部分之間。
潛意識
原始的沖動和各種本能,通過遺傳得到的人類早期經驗以及個人遺忘了的童年時期的創傷*經驗,不合倫理的各種欲望和感情。海底的那部分冰山。
二、人格結構理論
本我——快樂原則
自我——現實原則
超我——道德原則
本我
指原始的自己,包括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樂原則”行事,八戒直接表達欲望,喜羊羊中的懶羊羊。
自我
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悟空自我價值實現。
超我
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范而形成的,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他遵循的是“道德原則”,唐僧站在道德至高點。
問:哪一個“我”強大的時候,人比較正?;蛘呓】??
答:自我
本我占上風,我行我素,放飛自我,需要錢就搶銀行,想干啥干啥。會導致沖動型犯罪,攻擊行為以及沖突的產生,最終給有機體身心帶來傷害。
超我占上風,很克制,過于在乎達到完美的標準,不會有攻擊*。但是會內疚,自責,會給自己帶來很大壓力,思想包袱重,《小職員之死》之中小職員一樣,產生不必要的內疚和自責,帶來消極的情緒,最后抑郁自殺。超我極端化就是完全不顧現實,追求理想,走極端。
自我比較強大,兼顧本我超我就說比較理想的狀態。
三、*本能理論
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
生的本能包括*欲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
人格發展階段論——*欲階段理論
弗洛伊德以身體不同部位獲得沖動的滿足為標準,將人格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其人格發展理論又稱心理期發展論。
口唇期(oral stage):0—1歲,此期嬰幼兒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動為主滿足本能和*的需要。
肛門期(anal stage):1—3歲,此期兒童*欲望的滿足主要來自于肛門或排便過程。
器期(phallia stage):3—6歲左右,此期兒童生理的分化導致心理的分化,兒童表現出對生殖器的極大興趣,需求集中于器官本身。他們不僅通過玩弄*器官獲得滿足,而且通過想象獲得滿足。此期男孩會經歷“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x,俄底普斯情結),對于女孩,則經歷“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結)。
俄狄浦斯(Oedipus或 Odipus,有時拼為 Oidipous),歐洲文學史上典型的命運悲劇人物。是希臘神話中忒拜(Thebe)的國王拉伊俄斯(Laius)和王后約卡斯塔(Jocasta)的兒子,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并娶了自己的母親。
潛伏期(latency stage):6—12歲左右。在這一時期,兒童的興趣轉向外部世界,參加學校和團體的活動,與同伴娛樂、運動,發展同*的友誼,滿足來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識滿足,娛樂和運動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13歲到18歲。青春期器官成熟后即開始,需求從兩*關系中獲得滿足,有導向的選擇配偶,成為較現實的和社會化。
研究方法
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
弗洛伊德認為浮現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關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潛意識中的癥結。自由聯想就是讓病人自由訴說心中想到的任何東西,鼓勵病人盡量回憶童年時期所遭受的精神創傷。從催眠術中演化而來,既是一種治療方法,也是一種收集資料的研究方法。
釋夢(dream interpretation)
弗洛伊德將夢境分為兩層次:當事人所記憶者稱為顯夢境(manifest dream-content),顯夢境并非夢的真正內容。另一為當事人所不能記憶者為隱夢境(latent dream-thought),隱夢境中隱含更重要的意義。心理治療的目的,即在根據患者顯夢去解析其隱夢的涵義,從而找出當事人潛意識中的問題。
弗洛伊德認為釋夢是“通往了了解精神分析生活中無意識狀態的成功之路”。
夢有三個來源:
一是感覺刺激;
二是發夢者在清醒時的所思所想;
三是本我的沖動。
移情(transference)
即患者對心理醫生的情感反應。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負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將積極的情感轉移到醫生身上,負移情是患者將消極的情感轉移到醫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結加以重現,重新經歷往日的情感,進而幫助他解決這些心理沖突。
性格決定命運,某種程度上弗洛伊德的性格決定了精神分析的命運。
弗洛伊德的*格
作為科學家,嚴肅認真,不怕修改自己的觀點。
作為領導人,專治暴戾,任何偏離其觀點的理論都是反叛,輕則痛斥,重則驅逐門外,憎恨終生,導致與阿德勒的分道揚鑣,榮格自立門戶。
理論局限
人格在五六歲時完全形成,與后來經歷無關(那是不是再不用活下去,因為沒什么變化);
影響人格的是本能,社會文化影響不大(那人是不是可以脫離社會生活?);
弗洛伊德理論整體上的消極特征,既人在很大程度上為本能和無意識控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
[1] 車文博. 西方心理學史[M].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461-2.
[2] Muckenhoupt M. Sigmund Freud: Explorer of the Unconscious[M]. OUP, 1997.
[3] "Freud, Sigmund"[CP/DK] Encyclop?dia Britannica. Encyclop?dia Britannica Ultimate Reference Suite.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13.
[4] 葉浩生. 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2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293-314.
[5] Tansley A G. Sigmund Freud 1856-1939[J]. The British Royal Society. Obituary Notice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941, 3(9):246-75.
[6] 黧黑. 心理學史——心理學主流思想的發展[M]. 陳仁勇, 譯. 臺北: 野鵝出版社, 1987: 264.
[7] 波林. 實驗心理學史[M]. 高覺敷,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1:813-4.
[8]許燕.人格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1日第1版
[9]中國慕課網人格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版本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