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位廷議發生后的十天內,拓跋弘發了兩個命令,一個是發布了父親對太子的冊命書,書中要求太子一定要拿出男人的氣魄,克光祖宗之業。
二是退位詔書,這個詔書估計是高允撰寫,被太后審查發布的,里面寫拓跋弘退位的理由就是,皇帝因為敬奉神佛肯定會耽誤時間,但是天下大事不能耽誤一月一天,所以要兒子即位,自己好修身養性。
在最后一次以皇帝名義主持的朝會上,三公九卿、宮內王侯都有位列,所不同的是,太后出席了這次朝會。
在朝會上,太后首先一語定邦,“國不可一日無君,既然弘已經決意潛心頤養,今日良辰,則請各位效忠太子登基”,說完,回頭再問了拓跋弘的意見,“至尊以為如何?”
拓跋弘淡定說到,“群臣在此,對我兒期盼盡可說出,如無異議,朕即刻遷出太華殿。”
太后說,那便先定君臣之禮,再定議事之規,良辰轉瞬即無,所以儀式先行開始,皇帝以為如何?
李訢出列說,臣以為,現天地變色已是鐵然,但臣認為,以前本無壯年皇帝退位一說,所以先應定現任皇帝名分。
太后說,既如此,那群臣有何建議。
中書侍郎高閭出列說,臣以為至尊退位有理,但太子年少,也需要輔助,所以臣以為天子可以作為太上皇,為太子登基提供切實建議。
太后眼睛一抬,說,高侍郎有這建議也是不錯,那皇帝就轉為太上皇吧。
萬安國出列,人云,漢高祖之父,不預政治,號曰皇,不曰帝。自古太上皇者皆澹泊無為,不理前科,但是皇上現只是潛龍在淵,志在修煉,更兼皇子幼沖需歷練,所以當今主上宜為攝政,不宜空其虛位。
太后看著臺階下議論紛紛的朝臣,又回頭看了雙目無光的拓跋弘,心中忖度,如此情狀,量他今后也將釀不成大事。便說,尚書,那依古制,該如何決議?
這時,拓跋子推搶先一步上前說,臣不才,斗膽認為,皇子幼沖,雖在其位,但萬機大政,猶宜陛下總之。所以可以稱之為太上皇帝,雖然有太上之虛,但也有聽聞天下大事,制定詔令之實。
李訢等一般群臣聽后,頓時覺著事情可以,紛紛出列贊同。
高閭代表了尚書省發言說,小臣進言,以為,太上皇帝之謂,也可為折中之法,況且三代之治,不外假訪賢任能,當今天子得神佛之真諦,有益于天下之處,可聽之任之;愚以為太后之閱歷,也縱橫當朝,況且天子棄絕世俗事務,所以皇子親近太后甚于皇上,所以太后宜可坐鎮當朝,為我朝大小事務咨詢之首要。
平日里受太后錢帛者,也認為此事合理合規,文武漢臣也附同此議。
文明太后見狀便說,如此也罷。接下來便著高閭上呈尚書臺已經寫好的《至德頌》,表彰千秋禪讓之德。
如此計議之后,名義上是拓跋宏登基理朝,太皇太后儼然將會監督教導拓跋宏治理天下,而太上皇帝在名義上更為方便為拓跋宏提供治國幫助,號令三軍六部。
當天,八座大臣為拓跋宏舉行了黑氈登基儀式,拓跋宏順利登基為大魏帝國的皇帝,改元延興。
太上皇帝則徙御崇光宮,采椽不斫,土階,大事咸以聞,尤其軍機大事。
拓跋弘也以十八歲的年齡成為了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