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孩子們到小城的“老北京火鍋”店吃飯。兩孩子歡欣地啃著羊蝎子。向來喜歡操心的女兒不斷地往火鍋里添生菜,再往我們的碗里夾熟菜。
不久,來了一大家子人在鄰桌坐下。大概是兩個小家庭,不知是朋友還是親戚關(guān)系,一共六個人。兩個約摸是高中生的女孩坐在一起。她們安靜地吃著,很少言語,四個大人高談闊論。店里過往的人很多,不時還有熟人過來與其中的一個男人打招呼,某總某總的叫著。猜想那人應(yīng)該是個有點頭面小老板吧,頭大腰圓的。
慢慢的,他們的談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從“老北京火鍋”的味道不錯聊起,聊到去北京旅游,不知怎么就扯上北大了。那男人大概也是因為喝了一點酒的緣故,音量越來越高,雙眼迷離地看著對面的女孩,用筷子指著點著說開了:“你要是能考上北大,那我就是騎自行車去北京也不覺得辛苦,不,就是一步一步走到北京我也愿意……”旁邊的人有的隨聲附和,有的默不作聲。只見兩個女孩把頭埋得更低了,木木地嘬著筷子,面無表情。不知她們真的就是乖寶寶呢,還是礙于有旁人在,一直就默默地聽著。我真想站起來教那女孩頂上一句:“你老是考北大考北大的,你怎么不考一個給我看看?”
身邊希望靠這樣直接粗暴的方式往孩子心里種植夢想的家長真的有好多。常有一些家長如今日這位,逮著機會就訓(xùn)導(dǎo)孩子一定要努力,飯桌上也不放過。要求孩子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xué),孩子怎樣做也不能讓自己滿意,目標一點一點拔高,永無止境。甚至還有家長把自己不能實現(xiàn)的目標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我那時就是因為沒好好讀書,現(xiàn)在才過得如此辛苦,你一定要好好干,千萬不能再像我一樣了。”一位自己小學(xué)都不肯念到畢業(yè)的父親,他一直跟他兒子頑強斗爭,用盡心力。最后兒子勉強考上大學(xué),他在外面逢人便說:“我那兒子要不是我一直嚴厲管教,一路打過來,他哪能考上大學(xué)?”
如此狼爸虎媽式的教育我實在不敢恭維,雖然他們的心愿本是好的,雖然他們的孩子最后或許也有零星成才的。我雖不能切身體會他們子女的心境,但我若是那孩子,在面對當眾訓(xùn)導(dǎo)的那一刻心里一定是極不舒服的。
說說我成長過程里的遭遇。
我的父親雖然沒讀過什么書,但他一直都在我們兄弟姐妹成長的現(xiàn)場。我們都知道他小時候?qū)W習(xí)成績特別優(yōu)秀但是因為家境困難被迫輟學(xué)的故事,我們懂他心里的遺憾,更懂他的期望。他很少嘮叨要我們?nèi)绾闻ψx書,只在每年的三十晚上年夜飯的笑談中給自己定下目標,也提醒孩子們要有奮斗的目標。平常,我們的學(xué)習(xí)遭遇困難的時候,他不責(zé)怪,反而勸慰:讀書要好好讀,目的是多學(xué)知識,不一定都要考到怎樣的好學(xué)校,如今的社會里只要人不懶,哪會沒飯吃呢?我們偷懶懈怠的時候,他會說你們自己不努力我也沒辦法,但只要你們愿意前進,我一定盡力想辦法支持你們的。當別人家的孩子紛紛放棄讀書外出掙錢時,他寧可向別人借錢向銀行貸款也要支持我們兄妹四人完成學(xué)業(yè)。尤其是當我們犯錯的時候,他總是在背后勸導(dǎo)我的母親說每個人走的路都不可能是筆直的,也會走彎路,孩子會慢慢懂事的。沒有狂風(fēng)驟雨,沒有疾言厲色。可是我們總是覺得溫暖,覺得有無窮的力量和遠方,更覺得不能辜負父親的期望。最后,雖然我們兄妹成長的軌跡各不一樣,但父親都很滿意。父親在我們的印象里總是埋頭干活,若得閑暇,他就找些舊書舊報,一邊翻字典,一邊艱難地閱讀著。
相反的,我的母親往往在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上老是對我們求全責(zé)備,極少贊揚,父親不在家的時候我們常常挨打受罵。說實話,那時我與母親的關(guān)系是很疏離的,她的話我越來越懶得聽從,為了不討打罵,竟還學(xué)會了巧妙的敷衍對抗。母親的固執(zhí)和暴躁讓父親也很無奈,他只好在背后勸我們對母親忍讓。一直到我長大后,我會勇敢地求著拉著母親不要再打兩個弟弟了。幸好母親在年紀漸老后,也或許是在我們的感召下變得越來越溫和從容。
我以我的經(jīng)歷總結(jié)出:其實,對孩子的教育未必要用那么狠的招。吃飯的時候就別提北大了吧,否則孩子會消化不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