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對我來說其實并不是一件很順其自然的事,就我性格而言,我不是一個積極很愛社交的人,我曾非常安逸的居于一角,享受我很平靜的生活。
第一次走出去,是在一個朋友的邀請下參加一個時間管理的沙龍,我渾身的細胞突然間被激活了,那一次,我不僅是被老師的精彩分享內容給吸引住,也被組織者的“折騰精神”給感動到了,原來這是一個與商業不掛鉤的自發組織活動,每期的無償分享嘉賓無論是大咖還是小咖,都是組織志愿者們利用各種渠道努力自個找來的。 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有些事有些人你是可以主動去創造去鏈接的,并形成N多的可能性延展。
第二次走出去,是在領導力這個問題上遇到一個很大的痛點,迫使我想尋找外界的力量。當我愿意張開耳朵做一個很好傾聽者學習者的時候,我發現我不在單純困惑于我的一個問題上了,而是對領導力的內在特質和外在能力等課題越來越喜歡和愿意琢磨。由點到面的打開,僅源于我在一個個小小的學習活動中認識了更多優秀的朋友,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我匱乏的一面,和我狹隘的一面,促動了我非常愿意去學習各種不同的東西,更好認知自我。
再后來,有了一個又一個接二連三的走出去。
無論是第一次被動的走出去,還是第二次主動的走出去,它們都在無形中影響了我的見識度和思維觀。我的世界不再拘禁于我過去的圈子,我變得無比渴望擁抱更大的世界。這種突破思想上的樊籬,讓我欣喜不已,我知道內在的改變讓我勇敢起來了。
把自己扔進“大染缸”的日子里,我感受到了坐井觀天其實是很容易麻木一個人心態的,它會誤讓你以為你很好,沒有憂患意識,也不敢有大的設想。而事實是,外面優秀的人,有趣的事都太多了,我們無需去比較,但一定不能失去鏈接。從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不同職場經驗的人那兒,你不光能學習到落地的技能知識,還能增進個人品性的培養。當你走過越多的地方,認識越多的人,你必然也會被滋養成一個不一樣的你。
把自己扔進“大染缸”不是指你要盡可能的參加一切社交活動,多了反而是一種毫無成效的累贅,只會浪費你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我不大贊成為了積攢人脈所謂的社交,尤其是當自身匹配度還遠遠無法企及對方的高度時,即使交換了個微信或電話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無法跟對方提供一定的價值回報,在長期不對等的情況下,關系是很容易斷掉的。
把自己扔進“大染缸”也不是指你要盡可能的付費參加一切學習組織,現在線上線下課程風靡, 尤其是線上各種學習群體,引得多少人入了坑堆存了一堆的付費課程,沾沾自喜以為是進了一個大咖群,結果是,三天熱情就褪去了。這樣急功近利的學習態度無法聚焦你系統性的去學習一個本領。
所以,把自己扔進“大染缸’的同時,也要記住適當的“斷舍離”,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自己當下狀態的社交方式和學習氛圍,才是我認為最有利于個人成長的途徑。
我們常說,7年就是一輩子,是的,但愿通過不斷走出去,每一個7年,我們都能迭代成為一個全新的自我,不辜負生命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