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讓你頭疼的對象,不如試著主動接近對方。
如果覺得某人討厭自己,就主動和那人交談吧
即便獨處,也把“早餐說出生,接下來的一天,會因此變得閃閃發光。
早安這個詞,好像真的很少說了。這可能也是中國人的習慣,想想每天早上遇到的人,樓下的保安阿叔,開班車的司機大哥,班車上的同事們,上班的同事們。好像真的好久沒有主動和比別人說早安。早上急匆匆地從下樓,跑到班車。然后帶上耳機沉浸在自己世界里面。太久沒和別人溝通打招呼。習慣沉迷在手機的世界里面。連周圍坐著誰都不知道,更別提打招呼了。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我身邊,卻在低頭玩手機
之前泰國又一部公益宣傳片,講的是手機讓人們沉迷于手機,而忽略了周邊的人。親人,朋友,孩子。在虛擬的朋友圈里面,我們顯得很熱絡,在現實世界里面我們卻顯得很冷漠。
雖然每天都坐著同一班車,卻都是熟悉又陌生冷漠面孔,大家都是一臉冷漠,自己都背負著重擔,哪有心思理會他人。虛擬世界讓我們迷惑了自己,忽略了現實。同樣是陌生人,在朋友圈里面可能聊得熱火朝天,見面時卻不相識,反而變得無話可說。社會的復雜,讓我們的心靈拒絕與外界溝通。無法對陌生人產生信任,在隔著厚厚的手機屏幕下,我們才能找到一點點安全感。
小的時候,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清晨在街市上可以看到冒著熱氣的包子和豆漿,小販們的吆喝聲。人與人見面,真情意切地打招呼。從前的日色變得慢,可以靜靜地迎接清晨的曙光,慢慢地看著夕陽漸漸消逝。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手機和網絡的方便,微信的普及,還有視頻聊天的功能,我們已經無法體會到哪種遠隔萬里的思念,等待信件到來的急切和打開信件的欣喜。當一切變得簡單容易的時候,意義似乎也在變得越來越輕。千里送鵝毛,現在是否還存在這樣的情誼呢。
記得之前看過一本書叫一個人的朝圣,講述的是六十歲的哈羅德·弗萊,在得知二十年前的好友奎妮得了絕癥的消息后,決定徒步去看她。他從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東北,橫跨整個英格蘭。87天,627英里,只憑一個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 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讓他回想到了過去的人生,也漸漸地在改變著他自己。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給奎妮寫信,希望她可以堅持下去,等著他的到來。在這個交通如此便利,通訊如此發達的時代。老人的這個創舉,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雖然所做的事情如此微不足道,但是卻給好友帶來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對于身患重病的人來說,這樣的等待和支持是何等的可貴。
現在的我們或許認為,一個微信表情,就能代表問候和關心,一個微信紅包,就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我們已經很少也很懶于用心地動手為對方做點什么,哪怕是做一桌簡單的飯菜,
織一條圍巾。把心意一點一滴的融入到實際的行動中。
一句早安,雖然是簡單的問候,但是卻可以消除人們心與心的開始。從一句問候開始,從一句微笑開始,告別微信中的表情包,給周邊的人一個溫暖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