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西方美術史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馬蒂斯(1869~1954)年,法國野獸派的創始人

? ? 可惜這一個派別只存活了三四年就夭折了,但是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也是在不斷地影響著美術繪畫史的未來。看了他的畫,大家都會有這么一個沖動,就是這畫太簡單了,隨便涂涂,隨便畫畫,誰不會呢,(還有幾何抽象畫),誰都可以成為一個畫家。此時使我想起現在流行的歌星,隨便在臺上哼哼哈哈的,沒腔沒調的,甩頭晃腦的,五音不全的,誰不會呢,誰都是歌星一樣。其實野獸派的風格是,不講究空間和造型的,只是橫涂豎抹,色彩鮮艷刺目,立求簡化和裝飾性,追求的是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舞蹈》《我看窗戶》就是最好的例子。五個跳舞的女人體,畫面簡單,造型簡約,線條單一,但是顏色對比強烈,人是大紅的,天是純藍的,地是重綠的,歡樂與自由仿佛隨著畫中原始的,古樸的健康的,美麗的舞蹈而撲面而來,旋律與舞姿也仿佛隨著畫中單純的,和諧的,均衡的,奔放的而愉悅而來。這一舞蹈的場面不就也把我們帶進了那遠古洪荒的年代,人們帶著原始的狂野,帶著質樸的動感,在燃燒的篝火旁,在節日中,在祭祀上,手拉著手,踏著節拍,無拘無束,盡情地宣泄著生命的激情,盡情地流動著生命的活力。馬蒂斯自己都說;野獸派時期是繪畫工具的試驗,我必須找出一種賦予表現力而意味深長的方式,將紅,綠,藍這三種顏色的關系去并列去融合。也就是我所能理解的,色彩的目的,是表達畫家內心的需要,而不是看事物的需要,你的方法越簡單,你的感覺就越明顯了。所以我每一次在看他這一幅畫時,總會浮現出流動的充滿節奏的韻律,也總會浮現出張揚的生命能量的力量。所以我在想呀,野獸派的畫是有基礎的,是有底蘊的,是有市場的,也是適合歷史的潮流的。那舞臺上唱流行歌的歌星呢,也是有基礎的,也是有底蘊的,也是有市場的,也是適合歷史潮流的,只是會被曇花一現的,只是會被瞬間即逝的,也只是會被被夭折的,但是歷史會去記住他們的。所以我也想呀,繪畫的創作首先是自己心靈的需要,首先是自己心態的流露,也首先是自己技藝的過硬,才能留下自己繪畫的痕跡,哪怕是短暫的,只要是美的,只要是讓人去記住的。就像是一只小鳥從天上飛過一樣,生命就在當時曾經享受過的愉悅,曾經撫慰過的激勵,曾經窒息過的狀態。《生活的歡樂》《人生之樂》《戴帽子的婦人》等,也就能解釋得通我對他繪畫的理解了。野獸派的畫已經過去了,馬蒂斯的人也過去了,他們都歸納到了二十世紀現代藝術中去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