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是一項很好的健身運動,可以全面的鍛煉我們的身體,提高我們的心肺功能,提高肢體的協調性,再加登高望遠可以開闊我們的心胸,愉悅我們的身心,所以是一項很好的身心體的運動。但山上的小路是先民長期行走踩出來,其與我們日常行走的公路,有著不同形成過程,需要有一個新的認識過程。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讓大家與山路初相識,然后在不斷山野行走中,與山逐漸相識相知,也許會在某一個瞬間,身心放松,遇見一個自然的你。
一、首先從等高線地形圖上熟悉山體的走向,即山脊的走向,這是你行走前進的基準線,是你即將前行的大方向,因行走山脊線視野開闊,你會對周圍的山勢多熟悉一些,要根據自己對此山脈的熟悉程度,以及體能的情況,來做預案,熟悉成度高體能好時,可以設計的略復雜一些,熟悉程度越低,線路的設計就要越簡單,這樣是為了給頭腦和體能都留有余量,來面對突發情況。
在等高線地圖上,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越疏坡度越小。一般的坡度的計算方法是:用斜坡的垂直距離除以水平距離,以百分比或角度表示,如坡度為10%(角度約6度)則表示水平移動10米,垂直上升1米,這是可以輕松行走的;大多數的山路坡度20%(角度約14度)左右,略感吃力;坡度達到33%(角度約18度)就需要比較費力的攀登了;坡度上升到50%(角度約27度),則是非常吃力,需要之字形上升下降了;坡度超過100%(角度45度)時,就需要手腳并用來攀爬了。
二、山體的左右哪一面下山離人群近,或者說離主要公路近,哪些地方坡度平緩容易下降,這些都是你做預設突發情況的下山路線時需要考慮的,方便出現意外時快速下撤到可以得到人群幫助的地方。
三、山上大小路的判斷,寬度不是唯一判斷的標準,同時清晰可辯的才是大路。識路的方法,先低頭看近處,再抬頭由近向遠看,再由遠向近看,如此反復你會看見由于人的踩踏而出現的草叢向兩邊分開或合攏的痕跡,路就會在其中出現了。
獸路和人路的區分,人獸都會本能的選擇自己的身高能輕松通過的路行走,低矮灌木叢下經過的,有獸類足跡的是獸路,不適合你行走,一方面你通過困難,另一方面獸類的攀爬跳躍能力強,好多地方你通過起來會很困難,甚至無法通過,所以要選擇人路,以當地人的平均身高,或者說中等身高可通過的路才是人路,因為你將要行走的山路,是當地先民歷經無數歲月行走踩出來的,有些灌木叢下面的路即使矮一些,但大多數人彎腰可以通過這也是人路。
這些只是一個對山路認識的簡單介紹,讓與山路初次見面的你,對山路有一個基礎的印象與認識,至于你身邊的山野,需要你在不斷的接觸中,去一點點的逐步提高認識與了解,因每個人的興趣與關注點的不同,以及自身能力與見識不同,會對山形成不同的認識與理解,但我們都是山的朋友,我們與山相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