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 |景觀空間設計的基本方法

很長!字很多!圖片被壓縮!會看得有些吃力

但是,看完肯定會有收獲,沒時間就先收藏

景觀空間設計的基本方法

不同的空間感受

對人類來說,創造空間是對周圍環境的有意識的自然行為。

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景觀把一些事物連接在一起,它們構成生機勃勃的空間,是精神飛躍的起點,這就是景觀的內涵。

景觀期望創造空間。

與建筑空間不同的是,景觀空間沒有頂,沒有屋面。景觀項目,比如花園、公園、庭院,街道等等,它們的尺度與外觀都是獨立的,只有天空是統一的顏色。景觀是在地面,垂直面及天空間創造空間。

邊界越弱,面越突出

你能想到更多嗎?

人和空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空間的效果幾乎不依賴于測量上的尺寸;實際上空間傳達的自然的感覺——狹窄的/寬廣的,受保護的/開放的,依賴于觀察者與空間中構成邊界的實體的距離及觀察者眼睛和實體的高差。評價一個空間是否均衡的標準就是人和空間的比例。

對尺度的經驗而非尺寸決定空間。空間的效果取決于觀察者和被觀察物體間的距離。空間的效果取決于觀察者的眼睛和被觀察物體間的高差。

在歐洲,雕塑的傳統經驗認為,人的視野決定了觀看雕塑的最佳點。 ? 比較建筑美術的視點(比例為3:1,相應的視角接近18°)、嚴格的建筑視點(比例為2:1,相應的視角接近27°)及觀察細節的視點(比例為1:1,相應的視角接近45。

為了防止觀察者不小心進入小于觀察細節的地帶(形式會失真),在許多古老的紀念碑的這個界限邊會放置綠籬、柵欄,鐵鏈或高高的臺階

一個空間通常不是從外部而是從面的中部體驗的。

在一個2:1的空間,如果站在中間看也會感到1:1空間的局促感。如不希望有這種感覺,空間也不能擴大到3:1,那么在外部布置有吸引力的視覺焦點(如一個小廣場、一個長凳)或者至少設計一條穿過空間的小路也是個好主意。

如果要尋求一定的隔離感或安全感,沒有局促感,推薦使用2:1的空間。關鍵是要保證隔離感,邊界和地面需要穩固的實體相接,如不透明、封閉的邊界墻。

如果使道路、廣場等空間和主要空間的排列方向一致,且有通道聯系二者,那么有可能在一個小面積里達到“廣闊”的效果。

長而狹窄的空間。在面上布置設施,使人最多的時間都花在短的那邊上,能減少此空間的局促感。

如果一個空間的比例超過6:1,會顯得更開放和廣大,邊界處的封閉和安全感也大大削弱;這容易使人產生“巨大天空下的遺失感”,但是也能感覺自由和明亮。

空間比例超過6:1后,地面上清晰的起始點及潛在位置變得越來越重要和必要;邊界墻上的導向性設施如開口、門洞等減少,通道如道路、小徑中間的目標等的導向性變得重要起來。10:1的空間有“失落”、 ?“離開”感,但也覺得很廣闊、“自由”。

空間特性

“純凈”的空間致力于描寫人類建立的如畫的空間:

空間是自足的,有內在結構的,由均勻、連續閉合的邊界墻圍合而成,還有一個均衡、水平的表面。空間是一個個體,我們就位于它的中央。

打破空間

打破“純凈”的空間

景觀改變(空間的)現實;它展現當地形態學的特點,是人們精神飛躍的起點(從多樣性到統一性,從樹木到空間)。因此,足夠的起點才能創造空間。

景觀意味著設計邊界、面和體在空間中的位置都要確定:改裝或變形“純凈”

空間閉合的邊界,是為“內部” ?(空間)和“外部” ?(環境)尋找及提供更廣泛聯系的方法。以下模型,打破了統一的形態,同樣的面創造了各種位置的行為機會。

給你兩個方形空間,你可以演變成幾種其它形式的空間?

思考

空間等級和次序

空間序列是一些連續的、獨立的空間場所,它們之間以通道相連;人同時只能感受其中的一個空間。

空間的等級是若干空間層層相套。觀看者同時能感知幾個不同類型、不同強度的空間的邊界。通道對于理解這個空間的作用很小。

邊界

研究邊界是達到此目的首要的方法。

封閉空間有連續的邊界墻與外界隔絕,邊界越高越密空間越封閉。封閉空間自給自足,并不尋求和外界的聯系。

開放邊界和外界產生或多或少的清晰的定向聯系;它們的關鍵是運動和視線。通透的邊界制造自然,但是隨意的無方向的與外界聯系。

它們使空間看起來更大,但因為其特性,它們非常依賴環境。開放的空間邊界由沿著面的邊線上的獨立個體創造。調整個體間的距離和面的均勻水平,它們能有效制造空間。開放的空間邊界創造自由的聯系區和外界聯系,它們的關鍵是“缺口”的大小及各個個體的自然特性,例如大門。

空間邊界處理

空間邊界能用許多不同的方法創造——統一的、固體的邊界墻能用高度不同的建筑、墻體、柵欄、綠籬等建造。

復合邊界由沿邊界線排列的不同成分組成:單棵的樹、單片的灌木、曲折的建筑、一些室外家具(長凳、燈具、閃光的柱體)、石頭、帶狀墻、一條擋土墻等。

用高差創造空間

高差有創造空間的巨大潛能。這里高度的改變,就是從一個高度到另一個高度,形成邊界。高度變化,可以是生硬明確的變化(梯形地)或者是慢慢漸變、明確定義過渡區域的變化(緩坡地)。梯形地表現在平面圖上是堤岸線,用等高線模擬表達模型地。

梯形地鮮明顯示出水平空間和陡峭的斜坡的區別(梯形地的岸線:極端的例子——梯形的擋土墻)。

如果要創造空間,不同高度的差別越模糊、越小,面越需要一個有特色的形式。

在斜面上,取得梯形地的方法是削去一塊,增加一塊物體或兩者都有。

如果斜面不是近似水平,只是明顯地矮于一般斜面,這不被稱為梯形地而是肩形地。

同樣的方法用在丘陵上,種植能增強或減弱地勢。

在丘陵頂部種植高或半高的樹木,丘陵看起來更靈動;能從樹下空隙看出去,這樣,真實的地貌還是保留下來了。

但是順著丘陵的地形種植封閉的植物組團的話(例如有數層的喬木及灌木),會提升整個地形,植物和山體混合在一起,使丘陵看起來更“高”,更“龐大”。丘陵本來的地形幾乎不能再辨別出來。

種植在山邊的植物使得地形變得模糊,種植在山前的植物使地形看起來平坦了,山體本身已無關緊要了。

微凹的洼地能用兩邊高高排列的植物強化。這提升了其斷面,給洼地非常獨立的空間感。

高大植物種在谷邊,低矮濃密的植物種在坡上,能使陡峭的花園斜坡在視覺上平坦(從地面上放眼望去),如果高大植物種在坡上,效果會相反,斜坡會更陡峭。

空間效果與植物

植物作為邊界的效果是隨時間改變的,因為它們在生長;它們種植的位置不同,其習性也不同。所以一個花園可能在剛開始的幾年是寬敞和開放的,20~30年后變成一個不舒適的、局促的“堡壘”。所以在配置植物時,一定要熟悉它們的生長高度、若干年后的預期效果及其和場地的關系(孤植的或是叢植的樹叢)。

相對環境,灌木叢或老樹林的樹木生長致密,是一種獨立的空間類型。

樹林是“房子”,它的面和邊界因素出現了,如同通常創造的景觀空間的翻轉。樹群創造了一個陰暗的、有頂的空間,相對其外界讓人更有安全感。

不同的樹林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情趣。這主要取決于樹木的種類(光,透過樹蔭的光線,陰暗的樹,綠色的光斑投在樹木的濃蔭中,閃閃發光的樹葉等),但也取決于樹木種植的密度及種植的結構(整齊的/規則或者自由的/不規則的樹林)。

整齊的樹林形成規則的樹頂,這樣界定了黑色的(依賴于位置),陰暗(神秘)的區域;它們松散地封閉著,看起來陰涼并舒適(地面上徘徊著幾點光斑),或者如果樹木排列得不緊密,會看起來明亮些,有光線及動人的透明感。

如果整齊的樹林被打散成幾組,就產生了樹林中新的空間格局(清晰的)。這種打散可以是嚴格規則的和不規則的,間隙構成的樹網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自由, ?“自然”的樹叢和規則樹叢的不同在于它不以規則網格為基礎,樹之間的距離、相應光影的大小都是不規則的,大的空隙和小而緊密黑暗的區域交替出現。這種樹林能制造非常廣泛的情趣:從田園牧歌式到憂郁消沉式——根據樹種的不同決定。

創造場所焦點

任何設計都是和已經存在的場地的對話。白紙上的一個點惹人注意,它就是環境的焦點。作為觀看者,我們不知不覺把這個點的位置和紙的邊界聯系起來。

這個道理同樣應用于開放空間,只有和其空間環境聯系起來,每個特殊的點對環境的干預效果才是可理解的。

焦點的創造基于它們的特殊位置或它們在環境中的特色

事實上人們時刻都在尋找聯系、分類現象,把現象互相“聯系”起來對焦點是非常重要的。焦點在特定的空間環境中識別特殊、非凡的區域。對照空間,作為一個獨立(如果需要,可以自給自足)的現象,焦點不能放在環境外理解。它們的效果、它們的特色、它們的“命運”和環繞它們周圍的環境特性不可分離。但是,它們也影響環境。

焦點加強、改變或創造空間處境。它們定義面,濃縮含義,吸引注意力,是“吸引者” 。焦點是我們運動、觀看、行動時的停頓點及方位點。同時它們影響環境,激發并聯系空間中的不同形體。

焦點的另一個特征是它們能被比較并描述:相比環境,它們是更大的、更小的、發光的、更暗的、更圓的、更有棱角的、更藍的、更綠的、更隔聲的、更柔軟的、更有趣的、更令人興奮的、更厭煩的、更清晰的、更空的、更滿的等。

相比于周邊的物體,焦點是非常特殊的。因此,它們的特殊性能“自動” ?(基于簡單的幾何位置)從空間的形式或從邊界中(例如平臺中心,統一的面,與邊界平行的線,由強烈方向感聯系的完美延伸)產生。

同樣的方法,一個特殊位置能從特殊的形態特質中突顯出來。在開放的地形中,明顯從環境中跳出來的是暴露的區域,例如小山頂、陡坡上的平臺、特殊的地貌線(斜邊、角線、脊線)和河床等。

直線與直角

直角之所以稱為“合適的角”不是沒有理由的。和直線一起,從人類文明的黎明期在荒野勞作的時候開始,它就描繪變動的、危險的、不可預知的自然。可以預言、確定及熟悉地說,直角和直線都是以“人類的勞動”為基礎產生的。直角事實上不存在的地方,可以經由想像中的參照線來尋找和確認。

一個直角由兩條相交的直線產生,這時方向缺少指示性,兩條線的運動是均衡的。因此,直角是不同方向相遇達到的最平靜的狀態。與此對比的,兩條線在直角外相遇導致不安、不穩定。但也產生運動和動力。

強調設計中的焦點

幾何和形態學上的條件劃定了強勢區域外的焦點,這樣就需要設計一個清晰、堅固、具體布置的焦點,焦點的位置越遠就越要如此,或讓人們看到的點自動成為焦點,例如幾何中心。

只要一個焦點的位置仍然是清晰的,并能從環境中根據方向及位置清晰辨別出來,它就能確定(強調)它周邊相關的區域,給自身分類以“服從”于環境的需要。

尋找和環境的聯系后,焦點加強了獨立空間的整體感。

在設計中,如果不是由現存的邊界或明顯的參照線推斷出焦點的位置,那么焦點的位置將是混亂的;為了理解焦點的位置(在空間中的),必須更強烈地表現焦點。

如果焦點及線都可控制位置外,它們必須自己解釋其位置及方向聯系,在解釋焦點(或線)時,空間的獨立性被削弱了,空間同時在理想的、秩序的系統和現存空間外的聯系中存在。

非常獨立的焦點——大大地“削弱”了空間(及邊界),加強了空間和外界的聯系。

運動與道路

人們的運動軌跡并非無跡可尋。

在很大程度上,人們的運動軌跡是朝著同一方向前行。還是中途轉彎;在某些地方會放慢腳步,而在某些地方又會加速通過。是完全可以預料的。

通道設計的質量取決于設計師的能力,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手法去支持、引導人的活動,讓設計有效地參與到人的活動中去。

景觀設計意味著設計不露痕跡地陪伴著人的活動。

“不經意地”行進

對于臺地和山坡,因為山體綿延很長,所以不容易看出清晰的山勢走向,我們更容易識別坡底、坡頂或者山脊的線條。這些線條在地形中是特殊的,因此也就具有了線性路標的作用。

“不經意地”行進意味著努力尋找一種行進的方法,盡可能在不經意間維持平穩的步伐,既節省體力又舒適自然。于是我們只需要花最少的精力來關注道路本身,比如道路表面,我們下一步應該踩在哪里這樣的問題。

只有當我們無需集中精力于我們腳下的每一步時,我們才能把注意力轉向沿途的景象,比如沿途優美的風景、下一個路標、樹林邊的小鹿,等等。

人們傾向于繞過橫亙在前進道路上的高程障礙。如果實在繞不過去,人們就會選擇一條高程變化盡量少的道路,一條上升、下降坡度最平穩的路線。同樣的傾斜度下,凸起的山坡看起來似乎是比下沉的谷地更大的一個障礙。或許是因為斜面往下沉時,行進的方向和路徑表面仍然可以辨識;而在穿越凸起的山坡時,在上坡階段,目的地和行進的路線都會暫時不可見。

為了避免在坡地行走時“失去平衡”的不舒適感(路面與人體軸線不垂直),人們會本能地在坡地中尋找水平的路段。

如果沒有更舒適平緩的路線,人們就會找出切過等高線上的最近的、可利用的落腳點往上攀登。對于長而陡峭的山路,人們希望找出一條最節省體力的路線。因此,人們常常在爬一段山路后就轉個小彎,調整一下呼吸。而且,坡度越陡,每一次轉彎調整的間隔就越短。

“被破壞的”軌跡——道路的原型

在原本沒有路的地方,人們常常走過的軌跡上路面遭到破壞,就會形成道路的雛形。利用現有的、被人踩出來的路徑,也就是人們經常走的路徑,是我們選擇道路的重要依據之一——“人是群居動物”, ?”從眾效應”。

任何一個好的通道設計都是建立在目標分析的基礎之上的,一定要對現存的景觀節點或者是必須要保留的節點進行評估,還有那些必須設置于開敞空間之中的節點;建立視覺聯系和設置路標都是“積極控制”的手法。

視覺聯系有利于激發前行。在中途設置有吸引力的節點(相關的景點、有趣的空間等)更是會激發人們沿著設計道路前行,或者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人們改變運行方向。

路標明確標識出道路路線。路標可以是統一的表面材質,道路輪廓(微地形),道路寬度,以及沿路的標識(比如特有的地形,優雅的路旁樹陣)。

道路對景觀的影響主要并不在道路本身,比如路面鋪裝,而是步移景易——通過道路設置,把沿途的景觀逐一呈現在人們面前。道路引導著視線,把游者的注意力引向“景點”。道路把空間呈現給游者,指引我們“如何閱讀”周圍的環境質量。

景觀設計對道路的功能要求是不受天氣影響,比如雨后不會留下水洼;而且便于使用,斷面不能過陡,或者起伏太多,路面要適于行走等等。

對現狀景觀特色的合理處理 ? ?道路關注并控制著運動。因此,正確地通過或者避開一些步行敏感區域,比如自然保護區域、植被生長茂盛的草坪等等,這對于保護現狀景觀是非常重要的。

提供一條迷人的導游小徑可以幫助人們避免在敏感地區迷路。

成功的道路系統設計總會在行進途中設置許多有趣的節點,并且會讓人們明確地感到在去往目的地的途中,他們得到了有力的支持。沿途插入的歧路越少,留給游人游覽的景點就越宜人,簡潔少分支的路線也可以看作是對前進這一活動的約束——“積極控制”。

在此,中途設置的節點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它讓游人不時感到“這一步已經做到了”, ?“已經達到分段的目的地”, ?“離目的地越來越近了”。這讓人們樂意沿著現在的道路走下去。

間接引向目標。道路微微偏離通往目標的直線。明智的做法是不要讓目的地一目了然,以降低人們抄近道的欲望。

中途設置一些有吸引力的節點,如座椅、景點、特色植物等等,可以避免人們直接奔向目的地——積極控制”。

無明確目的地的運動

盡快到達目的地并不總是主要目的,也有一些目標點之間的松散聯系。道路設計并不強調盡快到達目的地,而是強調過程。

無明確目的地的運動類型包括遠距離、貼近自然的徒步旅行,低強度、 ?“透透新鮮空氣”的散步,最簡單隨意的就是在城里閑逛,看風景,也被別人看成風景。

無明確目的地的運動也需要積極地控制。所有的戶外活動者,即使本意只在運動本身,比如慢跑,都會被沿途的路標和特色景觀——中間節點所吸引;有意或無意識地,這種吸引會引導人們選擇繼續原來的方向或者偏離原來的方向。

沿途的節點設置對無直接目的的運動非常重要,它們能有效地強化運動過程的體驗,并提供了各種特色,如可停頓的地方、運動場、視覺聯系等等,提高了沿途景觀質量。

在很大程度上,好的道路系統的質量就在于沿途迷人的景觀節點的數量。

無明確目的地——最終目的地并不是一切,中間節點變得也很重要。

路線和視覺聯系

目標明確的道路要求盡快到達目的地。因此,當場地水平的時候道路線性呈一條直線,如果遇到起伏地形也會盡量選擇平穩的路線。對整個道路的感知區域主要受目的地的引導。直線型道路的“自動”感知區域——能清楚感知的視覺通道:上下大約各15°,視角范圍30°~35°。

這并不適用于那些沒有明確目的地的道路。道路線型的轉換帶來了沿途景觀的不斷變化。在道路上行進的過程成為閱讀沿途開放空間的過程。沿途豐富多彩的風景大大地提高了行進過程的吸引力。

曲線型道路的感知區域——通向豐富多彩的景觀,當然首先得有景可觀!

曲線道路的設置切忌只關注于道路本身的形式,道路的線性一定要根據實際地形和相關的景觀要素(沿途吸引人的視覺聯系)來確定。水平面上無緣無故的“蛇型”道路會讓人感到武斷、惱人、令人厭煩。它們違背了人們本能的活動規則,必然會導致場地因人們抄近道而被破壞。

沒有景觀控制的曲線型道路,結果都被抄近道的人們破壞了。

曲線型道路結合開敞的景致,曲線隨視覺聯系和視線約束而定,尋求與道路周邊可能和必需的融合。

讓路面下沉是一種古老而自然的路標。在水平面上道路應該設計得特意略微下沉。

即使只下沉5~15cm也意味著讓使用者明確地感到不用離開現在的路線(道路),而且沿途的植栽通過對微地形的強化也有助于加強方向感。

雙排林蔭道能形成類似柱廊或者拱廊的空間形態。

典型的柱廊式林蔭道是由柱狀或是錐狀的樹種間隔一段距離種植而形成的。柱廊會激發出一種近乎莊嚴的情緒,因而更具有“公共性”的特征。

樹冠寬度足夠大時便會產生貼近天空的空間——拱廊。這種空間特質是安靜、安全、 ?“私密”的。選擇適當的樹種,由此形成的拱廊空間會有更細微的氣氛差別,如敞亮或是幽暗,深綠或是淺綠的陰影,光點或是暗斑的區域.等等。

道路節點

道路節點是“路途中”一些小尺度的特殊的位置;它們意味著改變。道路節點包括穿越特定空間邊界的道路和入口,聯系不同高差的臺階和坡道,道路交匯點,以及沿途的停頓休息點。它們非常適于用在改變道路路線的位置。

實際設計項目中道路節點有哪些????

過道和入口

道路與邊界應該以適當的角度相交。如果道路需要旋轉一定方向與邊界相交,可以提前做適當的處理。包括提前調整道路的角度,在邊界前留出一塊轉換空地或者使得邊界與道路的方向相呼應。


臺階意味著強烈的指向。

在臺階上下的區域應當做特殊的處理以表明方向的改變。因此,建筑邊緣的臺階應當向前延伸(公共性,邀請感)或者向后退縮(私密性,限制感)。

將向前延伸的臺階與建筑側墻聯系起來是一個表明主要方向同時引導轉換方向的有效方式——“主動控制”。

你能想到一種合適的十字路口道路節點嗎???

道路連接點與公路連接點不同,需要一些停頓區域。使用者在此稍作停頓,觀察選擇自己的運動方向。因此,連接點需要在交叉路口加寬,有足夠的空間。但是僅僅加寬道路并不會自動產生一個宜人的道路連接點。

所以,我們的目的是要形成一個可供停頓的區域,而且要避開主要的活動流線。比如偏置就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它避免了“無止境的”視線,產生了可停頓的區域——中間節點。

不同用處的通道交接點有不同的寬度,也就是道路寬度等級的劃分。

均衡的通道交接點聯系上或分流出相同等級的道路,不同寬度的通道連接在一起使得交接點有更明確的方位指引,不同的形狀區分出更重要(主要方向)和次級的通道,暗示了次要的可達目的地。

如果運動流線與線性構筑物(道路,空間邊界等)相交角度不是自然的正交,運動流線就會自動導向開放的“鈍角”一側。

三岔路口——仔細觀察:方向?停頓點?運動流線?道路等級?什么地方最適于設置長凳和樹木?道路交叉點的區域帶來了什么影響?

停頓區域是沿途的放大節點。

從而將漫長的路徑分成若干段,提供了沿途的休息區,而并不會讓人感到脫離了道路的走向,脫離那些新奇往來的事物。

停頓區域不是簡單地貼在路邊,而應該是從道路的某些位置可以看見。

如果某些區域需要獨立出來(比如圍合的兒童游戲場),也不應該是路邊隨意的一塊場地,而應該明確地后退限定出來,并有自己獨立的通道。

在開放空間中,長凳就好比“砌房的磚”,作為運動的補充,提供了明確的休息停頓的邀請。

室外座椅的設置必須與其周圍環境相結合。有三個重要的標準:安靜的環境(座椅區),可觀之物(比如有清晰視點可以看見繁華的城市廣場,引人注目的景觀,鄰近的道路等等),安全的背景依靠(靠近圍墻、樹籬、高灌木,樹干,露臺等)。

沿途設置的室外座椅不應“在路中”,例外的情形:在足夠寬的道路中間,室外座椅能夠形成自己的安靜區域。否則也最好在路邊凹入一點,形成一個座椅“避風港”。而且最好在座椅前留出30~60cm的空地——不能再多了!

同時也推薦在座椅背后種植保護性的背景樹(雖然由此需要加寬路面)。停頓區域的座椅以適當角度設置可以創造出更宜于交流的環境。

路網設計

道路類型基本可以分為三種:按等級劃分的道路網絡可以根據用途和重要性的不同提供不同的路線。

從主路(比如主要步行道或主軸線)——通常由外在目的所決定——到不太重要也較少使用的支路,還可能再細分到分支小徑。

主路截面寬度通常顯著高于次級道路,而且路面材料更耐久(通常步行道和白行車道都是如此),使用特別的材質和室外家具。在功能使用要求復雜的大型室外空間中使用按等級劃分的道路網絡是很明智的。

如果相關的影響要素(外在目的地,使用要求,等等)基本同等重要,那么就宜采用均衡的道路網絡。

不完全的等級劃分控制了運動流向,使得主路效率更高,而與主路并置的分支小徑網絡作為補充隱蔽獨立地開發出自己的區域。

高質量的道路也在于它產生或保留的供人們體驗的有用空間的可能性。

這也就是為什么道路通常會沿著場地邊界設置。因為這樣線性的運動(通道)和場地的使用(比如休息和游樂區域)之間的相互影響會被減到最小,而大片的面積能保留為連貫的單元。

同時,場地的邊緣也因為從其側邊通過的道路得到了加強。

斜線道路對小尺度的場地非常不適宜,因為斜線劃分出來的小尺度地塊很難用,空間形態具有不適宜的強迫性。

從園藝的角度看,尖銳促狹的角落也很難維護(比如割草),因此很快也會失去其吸引力。如果斜線道路無法避免(因為目標點位置或者邊界不能挪動的原因),至少也最好要調整道路,使之與邊界正交。

路線與空間形態

圓形是惟一無方向性的空間形態。其他空間形態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指向性,從而可以建立起參考點并且有力地強調出道路路線。

道路線形應具有強烈方向性的空間,會自然產生方向性的引導(積極控制):道路的方向性和空間的方向性相互作用,共同加強。而線形與空間方向相對立的道路則不會產生這種弓I導。

過長的空間被橫穿的道路有力地切斷時,其過長的感覺甚至能被弱化。

方向感弱的空間只能提供較弱的方位參考點,道路本身不得不提供“引導”。

在缺乏方向感的水平的大型空間里的參考點:

空間中的局部導向路線;

平行或者靠近有導向性的邊界的路線;

在空間單元中使用了幾何焦點的路線;

使用邊界上最遠的點,或者相反,明顯最近的點的路線。

恭喜你全部看完,相信你肯定有收獲!

——END——

轉載自:景觀邦(ID:LA_bang)

設計 | ?游戲 | ?干貨 | ?圖庫

美好的設計

都在建一座空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1.系統啟動過程1.1內核的引導1.2運行init1.3系統初始化1.4建立終端1.5用戶登錄系統 系統啟動過程 ...
    雲凌禹閱讀 342評論 0 0
  • 這幾天斷斷續續的讀完了這本書。以前從未了解過曾國藩,會想讀這本書,是因為年初看了李鴻章,于是想知道他的老師曾國藩是...
    新之桐閱讀 424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