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D_Min推薦 : 本期專訪嘉賓“盧心遠”
盧心遠~本科就讀985名校,后報送至清華攻讀碩士研究生,現就職于美國專業咨詢公司。夢想有一個獨立工作室,為純潔的孩子進行創作。
和心遠是在大學期間的Coin設計交流活動上認識的,畢業至今已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領域從業者。近期與她聊天之后,發現興趣和工作其實一點也不沖突,反而構成了一種有趣的生活節奏。所以把內容稍作整理,以問答形式分享給大家,希望對正在閱讀的密友們有所啟發:
嗨~我是心遠。
我覺得自己應該是一名混合型設計師。平日,我在一家叫Continuum的美國創新咨詢公司負責產品體驗設計,和我的團隊一起透過用戶洞察為企業明確創新契機。在生活另一個維度里,我是一個kid designer,我做插畫繪本、為孩子做有趣的產品;有時也會做一些關于孩子的調研與研究。
接下來我們進入問答環節吧 Q&A
Q :在魔都快節奏的狀態下,你如何看待“工作”這件不大也不小的事?
A:
平時工作蠻忙的,出差加班以及個人項目一起出現時,真的是又累又焦慮。但是我覺得主要還是看自己能不能找到現在所做的事情的“價值”。如果“價值”能被確認,那事情也會變得順理成章了。
我所理解的“工作”,包含兩個維度:職業和工作。
“職業”是指某行業內的一項特定職能。有著時間和責任范疇的界限。而“工作”意指“休息”的對立面——一個在閑暇之外需要持續而為的事情。
對我來說“做設計”同時具備兩個維度,它的持續性讓我源源不斷地進行著各種來自外界、以及來自內心愿望的項目。我喜歡將“設計工作”劃分為主線和副線,這樣我可以更聚焦每一條線上的定位和目標,并依此做任務切分和時間管理。
Q :主線和副線?似乎挺有意思,怎樣理解呢?
A:
我對“主線”的定義是指一個人當下的能力和專業背景最適合做的事情。
我現就職于一家美國設計咨詢公司Continuum,擔任產品體驗設計師,負責設計策略和產品體驗相關工作。這是與我的專業背景、思維特點很相匹配的選擇。很幸運能得到這樣一個契合的機會。
而“副線”是一種累積,是對所信仰領域的累積。我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畫插畫、學習有關繪本的知識,收集整理兒童領域產品和服務創新的信息。也會時不時地合作一些相關的項目。我很喜歡為孩子做東西。
對我來說,“主線”引領我成長,而“副線”讓我的生活長出分支,引來更多的可能性。主線和副線的內容有時也會相互交織。
其實你看現在很多人也都有著多重的身份,越來越難用某一個職業解釋一個人。我覺得這是一個趨勢。大家不愿意再用一個“職業名詞”來限制可能性。
Q :剛才所談及的“主線”和“副線”,在你的生活中發生著怎樣的交互?
A:
我想分享兩個小經歷,對我來說我覺得是禮物。
我在Continuum參與過一個有關兒童教育的項目,其中一項內容是為孩子設計書籍插圖。我們團隊從小朋友對視覺圖像的喜好及接受度入手,和孩子們做訪談做測試,明確他們年齡段所能產生共鳴的視覺方向,最后提出設計方案。我在這個項目中“玩”的很開心,創作了近10個關鍵人物形象。這是“副線”走入“主線”的奇妙經歷。
另一個是我的”主線“融入”副線“的例子。我最近在和上海一家博物館合作,為孩子們設計一些可玩可學的產品。后來博物館老師跟我說,她定下來與我合作,不僅因為喜歡我的插圖風格,更是因為我帶來了關于用戶使用情境、目標用戶特點的思維視角。而這種思維正是我在日常有關用戶體驗和設計策略的工作中逐漸訓練、累積出來的。
Q :你如何平衡主線和副線之間的關系呢?
A:
我覺得主要在于時間管理。我會以“為每一天定一個主題”的方式安排要做的事情。
舉例來說:我周一的主題是“Professional Improve”,即學習與設計策略和用戶體驗有關的知識。周二至周五的主題都是“design for kids”,這些時間用來學習有關孩子知識,或完成相關領域的項目。周末一天用來休息,一天是機動的靈活時間。
其實如果遇到出差或加班,我也不會強迫自己非要完成每天的“主題”。畢竟生活是有彈性的,專注于每天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就已經很不錯了。
Q :可以介紹一下你的“副線”都做了哪些事情嗎?
A:
我覺得我的“副線”是關于“design for kids”這件事的一個比較廣的范疇,我想以最后設計的類別來做限制。只要是為孩子做的東西,我都想研究。可以是繪本、玩具,也可以是幼兒園空間或課程體系。我相信這是有意義的。
回頭看來我在做的有這樣幾類事情:
一是繪本。我認為繪本集合了很多智慧,是很打動孩子的一種媒介。我在嘗試自己想故事,做繪本。這還在剛剛開始的階段,仍然需要花很多時間來學習。
二是參與一些有關孩子的設計項目,比如為幼兒園美術課設計畫畫工具,或是為小朋友設計帶插圖的紙品。這方面也很感謝我男友,他總在我什么都想要的時候幫我梳理出值得專注的方向。
三是尋找一些與孩子有關的話題做研究,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最近我和一個朋友挑選了16把風格各異的椅子請孩子選出他們的最愛,并說明理由。我們想通過這個小調研理解哪些因素影響孩子做審美選擇。
Q :你對以后有怎樣的期待?
A:
期待的是主線和副線最終的交匯吧。
用戶研究和設計策略的思考能力,讓我在“design for kids”的領域能夠以更細膩、更系統的方式拓展其可能性。而自己一點點累積起來對孩子的理解,積累起來的插畫及設計相關的專長,讓我能夠把想法落地。
如果真能開一個“design for kids”的工作室那我覺得會很酷。
Q :女生從事設計行業很容易陷入困惑、迷茫,對此你有什么建議嗎?
A:
其實我并沒有感覺到這種困惑誒,嘿嘿。但是相比起男生,大多數女生的確容易缺少對于趨勢、商業或宏觀視野的把握。但相較于男性,女性更細膩也更敏銳,尤其是在與“人”有關的領域,女生更容易捕捉到契機。
WDD_Min:
和心遠認識這么久,最令我觸動的是她始終保有的一顆“童心”,不論面對繁忙的工作還是瑣碎的生活,總是善用她的雙眼,來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也許這就是她持續不斷創作靈感的“來源”吧~
結束了嗎???NO~!
WDD另薦
WDD從來都喜歡扒設計背后的故事,嘻嘻~今天很自覺的把心遠小盆友的朋友圈扒了點分享給大家,看看“職業”設計師是如何捕捉生活靈感,又是如何融入自己的創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