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軟弱的女孩子,她一直在憋著一股勁兒,若天時地利人和還未到來,她就繼續積蓄下去?!?/b>
「不看世界朝令夕改,只看看你自己。」
這是呂彥妮寫演員倪妮的話,一看就擊中我的內心。把這兩句發在自己的朋友圈,底下有很多人留言:很像你啊。
心里有種聲音回應著:嗯。
后來有次和剛去北京工作的大歡聊天,聊分開之后,彼此對新的環境的適應和感受。聊完,我就把這段話發個她,我希望她也能從這段話中得到一些力量,不要被外界嚇到,要積蓄要看看自己。
6、7月的時候,整個人特別浮躁。我很清楚的看見自己陷入某些事件當中,從而生出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如果人生是一場考試,那么這倆月的我,就一直在失分,而我一直以來都找不到失分點。
“常常受困情緒愁城,一直沒有關注事情本身,而陷入事情之外的情緒雜念?!?/b>
這點在我特別清晰的被別人指出之后,對照自己的內心,徹徹底底的做了一翻檢視之后,我找到了我的失分點。
為什么一直容易被情緒支配,本質上是對不同的恐懼,對自身的不自信。如果內心淡定、平坦、強大,其實并不需要通過黨同伐異來尋求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應該是一種自然的鏈接和交流。
因為內心渴望和人深度溝通,所以表達欲太強的我往往陷入自我,不能做到傾聽,不能平等交流,深入不夠的價值觀與經驗能量是很弱的。
人生真的是一次看清自我的漫長旅途。看清自己,直面自己是很重要的一步。
聯想到前段時間和大歡在微信上聊天,她說到新環境里面的人和事,會明顯覺得自己比較弱,上級的批評都顯得特別的有含義。
也許我們很像,內心里,有潛在的不自信與對自己連續不斷的懷疑,所以會時常困在自己揣測的境地里。我突然想到喜歡的攝影師燕子之前分享過的一段話:不要盲目去揣測父母的想法,不要覺得,他們一定覺得怎樣怎樣。是的,不應該去過分揣測他人的想法,一旦固守你的想法,溝通就很難順暢。一語驚醒夢中人。
這段時間里,我學到的就是:對待事物,不要有太強的差別心。
一大堆的批評里,一定有幾塊是好寶貝,找到它們,審視它們,讓它們照耀你前進。(來源:趁早效率手冊)
但也有很多時候,應該像壁虎一樣,為了繼續前進,選擇斷尾。斷掉莫須有的念頭,才能專注前行。
以前非常討厭一組詞“內心堅定”,覺得它是特別無用的一句廢話,特別虛。到了29歲這個關口,突然發現,內心堅定是一個特別棒的狀態,無論遇到什么情況,外界如何紛擾,你都可以找到內心的力量,才可以有消解各種不安的能力。任何事情,也不是別人三言兩語可以否定和擊垮的。
如果我們無法弄懂自己,更不要期望嘗試讀懂別人。所以在做自己的路上,我愿意經歷痛苦但清醒的過程。
現在我想說,成長是什么?成長就是內心越來越堅定的一個過程。
特別喜歡在東七門看到的一句話,勉勵自己:
“趁生之歡愉,快與時間同行”,即使你沒在做自己,也要努力在做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