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夏:不只是節(jié)氣,還是杭州人的立夏節(jié),已入選國家非遺。
立夏,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7個節(jié)氣,夏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交節(jié)時間在每年公歷5月05-07日。此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南方,太陽黃經(jīng)達45°。立夏,是標示萬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jié)氣。歷書:“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漸升溫,雷雨增多,農(nóng)作物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
立夏表示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至立夏,萬物繁茂。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jié)律不一。立夏時節(jié),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qū)進入“綠樹濃陰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真正意義上的夏季;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qū)這時則剛剛有春天的氣息。若按我國現(xiàn)代氣候學(候平均氣溫)的劃分標準,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
進入立夏時節(jié),人們的新陳代謝加快,心腦血液供給不足,常使人煩躁不安,倦怠懶散。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補充營養(yǎng)物質,采取正確的養(yǎng)生保健方法。
歷史淵源
二十四節(jié)氣,是干支歷中表示自然節(jié)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時令)的特定節(jié)令,它最初是依據(jù)“斗轉星移”制定,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東南,為立夏。所謂“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開始和到來。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又根據(jù)天氣和物候,將節(jié)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則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為“八節(jié)”。對應節(jié)氣中最重要的“八節(jié)”,還產(chǎn)生了民俗節(jié)日中最重要的“八節(jié)”,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立夏
關于立夏,元人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為:“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即“大”之意,是說春天的植物到這時已經(jīng)長大了。所以,江南的立夏習俗里有所謂的“見三新”,就是吃些這個時節(jié)長出來的鮮嫩物兒,如典型的“三新”有:櫻桃、蠶豆和竹筍,或者因地制宜地替換為青梅、麥子、豌豆之類。除了吃,當然還有玩,甚至還是連吃帶玩,那便是立夏日里最著名的游戲:斗蛋。
天文歷法
太陽到達黃經(jīng)45度時為立夏節(jié)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氣象變化
立夏以后,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夏季是許多農(nóng)作物旺盛生長的最好季節(jié),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溫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給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條件。[22]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南方地區(qū)普遍高溫潮濕多雨,秦嶺-淮河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少雨之間的過渡地區(qū),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劇減少。[21]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jié)律不一。“立夏”前后,中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qū)可能進入夏季,而其余大部分地區(qū)還處在春季,在東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區(qū),這時候甚至才剛剛進入春季。
五月槐花飄香
進入立夏節(jié)氣以后,在長江中下游和華南,5月中旬的雨量迅速增大,而此時的華南,也進入了前汛期的盛期,此時的暴雨往往具有時間上的連續(xù)性、地域上的廣闊性和強度上的猛烈性特點,在兩廣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閩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現(xiàn)在這一時段,民間有"立夏、小滿,江滿、河滿"的說法。立夏時節(jié),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這時華北、西北等地氣溫雖然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fā)比較強烈,天氣十分干燥。
物候現(xiàn)象
明人《遵生八箋》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
立夏有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說的是這一節(jié)氣中首先可聽到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在這時節(jié),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nóng)民翻松泥土,鄉(xiāng)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立夏三候
《逸周書·時訊解》有:“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說這一節(jié)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jié),螻蟈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nóng)民們翻松泥土,鄉(xiāng)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
農(nóng)事活動
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節(jié)。“能插滿月秧,不薅滿月草”,這時氣溫仍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強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蟲,促進早發(fā)。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茶樹這時春梢發(fā)育最快,稍一疏忽,茶葉就要老化,正所謂“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采制。華北、西北等地大氣干燥和土壤干旱常嚴重影響農(nóng)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后的干熱風更是導致減產(chǎn)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
種棉防蟲
立夏時節(jié),萬物繁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nóng)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jié)。
立夏時節(jié)主要防治番茄早疫病、灰霉病、葉霉病等,黃瓜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等,茄子褐紋病、綿疫病,豇豆銹病、根腐病等。害蟲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蟲、菜青蟲、跳甲、潛葉蠅等。
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jīng)直立長大了。深層次上,廿四節(jié)氣反映了四時“氣”的變化,氣的變化關系到自然節(jié)律變化,立夏陽氣漸長,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茁壯成長。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天,古代人們有舉行迎夏儀式。
嘗新活動
在江浙一帶有“立夏嘗新”的風俗。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人們先以這“三新”祭祖,然后人們嘗食。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面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jié)”。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或有元麥、蒜苗為其一);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或有梅子、香椿頭為其一);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或有鯧魚、黃魚、銀魚、子鱭魚為其一)。在常熟,人們立夏嘗新,食品更為豐富,有“九葷十八素”的說法。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nèi)匀槐A糁⑾某詾趺罪埖墓爬狭曀祝瑸趺罪埵且环N紫黑色的糯米飯,是采集野生植物烏桕樹的葉子煮湯,用此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撈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立夏嘗新
斗蛋游戲
“立夏蛋,滿街甩”,斗蛋通常是小孩子們的游戲。要用熟雞蛋,一般是用白水帶殼煮的囫圇蛋(蛋殼不能破損),經(jīng)冷水浸過,然后裝在用彩色絲線或絨線編成的網(wǎng)兜里,讓孩子掛在脖子上。斗蛋的規(guī)則挺簡單,說白了就是“比比誰的蛋殼硬”:大家各自手持雞蛋,尖者為頭,圓處為尾,蛋頭撞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斗破了殼的,認輸,然后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個斗不破的小強,被尊為“蛋王”。至于為什么要斗蛋,民間的說法是:“立夏胸掛蛋,小人疰夏難”。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