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萬歷十五年”,我更喜歡“無關緊要的1587年:明王朝的衰落”這個英文版的書名。
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在中國,是明萬歷十五年,全年無大事可敘,平平淡淡,這看似四海升平的底下,是正在醞釀一場影響中國命運的血雨腥風。
這本書的作者黃仁宇先生出生于中國,而后是美國公民,他極力在宣揚用大歷史觀看歷史,也像他說的,大歷史觀不是單獨在書本上可以看到,尤其不僅是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領悟獲得的。確實,我又不聰明書又讀得少,閱歷也不夠,所以看得糊里糊涂,甚至看豆瓣知乎的各種讀后感,都覺得難以讀懂其間的深刻。此書外界的評價都是極高的,我不妨暫且合起,待自己的認知有點提升再來拜讀,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一次讀完,想了很久,終于是有一個畫面浮現出來:一個畫好的劇場,以及一大波演員。
書里寫了六個人,但我覺得,主演卻是其他朝廷文官們。整個朝代,是這些文官說了算。四書五經、仁義道德,便是他們治國處世的依據。
以道德代替法制,明代達到一個極端,這是一切問題的癥結。
作為一個演員,萬歷只是一個最微不足道的小配角,被賦予神圣的力量,被稱為天子,但是,他有很多事情無法自己決定。按照劇本,他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十一歲的時候愛上書法,首輔大人說皇上你已經寫得這么好了就不要再玩了,治國不是靠這些藝術玩意的。無聊在宮里編軍隊他們也跳出來制止,想要給自己喜歡的女人封貴妃他們也百般阻撓。萬歷從九歲登基,就已經注定逃不掉這場挫敗的長跑,他不敢像他叔祖正德皇帝一樣任性,但也終究是忍無可忍了,在立儲這件事上與百官置氣,選擇以消極怠政的方式來對抗,從此不出宮門,這一賭氣就是三十年。在職責上,他是沒有盡到本分的,但從個人情感上,我還是覺得非常值得同情的。在百官們眼里,皇帝只是一個活著的牌位,他只需要有神化了的天賦,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想法。
張居正和申時行,相繼的兩位首輔,一個獨裁,一個調和。貫穿篇幅始終離不開人性里的“陽”和“陰”,即道德倫理對應私心貪欲。申時行深諳其道,他只能和文官合作,按照他們的共同意志辦事。但盡管一味充當和事佬,也還是避免不了別人給他“首鼠兩端”的評價。相比而言,張居正的業績比申時行好很多,但他總歸是孤傲高調的,最致命的是,他不把文官放在眼里,以致在死后被清算,還連累了后人以及和他生前有過往的人。
戚繼光是其中一個受牽連的人,可惜了一個將才無用武之地。在這個時期,日本倭寇多次侵犯,從這個時候似乎已經能看到歷史的前因后果,何況別人在努力開辟改革的同時,我們是關起門來抹殺掉一些可以與敵抗衡的中堅力量。讀戚繼光會很痛,一個武將在這場戲里,無論怎么拿捏自己的情感定位都是不對的。主戰,會被參奏急功近利,主退,會被彈劾無膽無謀。這一切都在文官掌控之中,武將只能帶兵打仗,不可以有個人崇拜,否則就是謀逆。時勢所逼,他注定要被當時的文官集團擠壓,死也是極其凄涼,被妻子遺棄,疾病纏身,一貧如洗。此時,西班牙的艦隊,已整備出征英國。從此,我們古老的帝國已失去重整軍備的最好良機。
李贄,哲學家,在我看來是有超前衛思想的瘋子,當然,這種前衛是為當時頑固的道德社會所不能容納的。因為當所有人都把內心骯臟的一面隱藏起來,心照不宣,這個人卻毫不顧忌用實際行動全部顯露無遺的時候,他必定是被世人攻擊的。為了不被世俗所累果斷剃度出家,與女學生書信往來交流思想,才不管男女授受不親。這么大膽的舉動,在傳統思想里是恥辱的,但我總還覺得他們是嫉妒,自己選擇當偽君子,也不讓別人做真小人。李贄在這幾個人中,是最特立獨行的一個,根本不管其他演員,而且劇本本身就不那么出彩,他不屑。
和李贄相反的是,留下一身功名的清官海瑞。在文藝作品中,大多數是抓取他的清廉大肆渲染,極度烘托他的高尚人性光輝。但在這史實中,他的清廉之外,附帶太多的冥頑不靈,固守成規。普天下的文官們,有些架子擺擺就好,有些禮儀做做樣子就算,海瑞全當真。所以在他死后,大家都覺得終于松了一口氣。他的出發點是好,但做事就永遠是那樣鉆牛角尖。連官員家里請來一班戲子在他這里都是有罪的,絕對的克己復禮,而他的這種禮竟是來自于明太祖年代,那已經是兩百年前的道德信條,硬生生被他運用起來,這樣的真君子也實在苛刻,連滿嘴仁義道德的文官都忍受不了了,人家都是說說而已,誰真的就百分百照做了呢。從這兒也覺得這些文官集團思想都是自相矛盾,看不慣做不到的,更容不下做得到的,怎么做都不對,因為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才是對的。不能忘了,他們只是演員,而已。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身敗而兼名裂。”
作者說,這是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