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國內可能又是一件諷刺的事情。美化暴力的電影貪婪地吞噬著億級票房。而真正深入探討校園欺凌,并難得地展現青春期學生們的敏感、脆弱,并對曾經陷入到惡念而又被欺凌陰影反噬的主角進行深度刻畫的的電影《聲之形》,卻被不少人打上了“美化校園暴力”的標簽。
在這部動畫片中,如果真要從“欲加之罪”下挪用過來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中找出一位加害者的話,那應該是生活本身。《聲之形》是一部不掩飾生活之惡的動畫電影。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極大可能曾成為過電影中施暴群像中的一員。你或許不是欺負西宮硝子的石田,但有可能是在旁邊縱容或默許這種欺凌行為的同學,你或許在教師的威嚴下指認出了欺負弱小的石田,但當被打上壞學生標簽的石田失去所有,成為了另一種弱勢者的時候,你有可能成為了另一種“義正言辭”的施暴者。聯想到現在的網絡,似乎每一個鍵盤俠都認為自己語言暴力的對象是個十惡不赦的混蛋,但實際上呢。
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產生需要一個身份明確的加害者,很明顯,那個一段時間內的壞小孩石田并不具備承擔這個人設的能力。如果回憶一下自己的小學、初中,班里不乏有那種用耍壞來裝酷的學生。青春期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極其特殊的階段,有時候,深陷極速變化之中容易迷失的孩子們不只會在接觸到的惡念中放縱自己,還會在對道德的敏感中讓自己變得脆弱至極。如果說西宮硝子是校園欺凌中典型的受害者,那么石田則是“校園欺凌”這一行為本身之下的另一種的受害者。當石田在他人的呵斥聲中獲取了道德感的時候,他便從加害者變成了受害者,然后,再通過自身的道德感,石田把之前所有的欺凌行為反噬給了自己,并在當初欺凌行為產生的陰影中找不到出路,以至于選擇用自殺來終結這種痛苦。
當然,片中最純粹的受害者是西宮硝子。有人會從她對石田過于縱容甚至透露出愛意的行為中找出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一絲蛛絲馬跡。實際上,當西宮哨子與石田兩顆心開始靠近的時候,后者對前者來說早已不再是加害者的身份,而是一個擺脫不了那個事件陰影的更深一層受害者。一個事件下,一種欺凌的兩端,兩位受害者與他們相互關聯的人們之間看似無法消解的矛盾構成了本片最主要的內容。矛盾逐步升級,情形向最糟的方向發展,絢爛的煙火下是兩人為彼舍身的身影,但慶幸的是,兩位受害者向死而生,完成了一次相互之間的救贖。
不太理解對本片深惡痛絕地謾罵,以及在觀影中途憤憤離場的行為。石田做過錯事,但他本質上是好孩子,西宮哨子被傷害過,但她仍有愛人的能力。無論是自身狀況,家庭環境還是在社會環境里,他們都是值得大眾去關注的那一類善良的人。電影承認惡的存在,展示現實的殘酷,可貴的是,它相信人始終是善良的,并堅信善的力量。人性本善,或許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但這就是本片的最大立足點和它要表達的態度。有人會懷疑,世界上會有西宮哨子這種人存在嗎,有可能的是,我們早已忘記那個相信世界始終是善良美好的,那個少年時代的自己。
這是一部適合青春期學生們觀看的電影。它不只是單純站在一方痛斥校園欺凌,更把視角拔高,把這種行為本身當做一種客觀存在,探究它對青春期學生們心理上造成的最深遠危害,并從善的根源上消除作惡的動機。如果我有孩子,我希望他/她能在適當的時候看到本片,孩子們需要作為一種旁觀者在電影中看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成為的另一種模樣。看《聲之形》,他們會意識到惡念對自己,對他人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危害。電影不只是展現欺凌,痛斥欺凌,最重要的是通過石田這一人物從人性本善的角度上對實施欺凌的一方做出了很好的預防。
當然,石田與西宮哨子承受過的東西,最好只讓它們存在電影里,所以,只看電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