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8 第33天
養兒育女的煩惱
——為什么孩子無法按照我的期望成長呢?
只展望未來反而造成親子間的鴻溝
我從事教育相關的心理諮商工作至今已經二十五年左右了。
在這工十五年間,聽了許多父母傾訴他們養兒育女的煩惱、痛苦與疲憊。
我從他們的經驗中深刻感覺到:「沒有不為養兒育女而煩惱的父母。」
如果你覺得「我從未因為養育孩子而煩惱過」,那么你相當幸運。應該要好好地感謝你的孩子。
每個父母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可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幸福。而正因為有這種對孩子的愛,對于孩子無法按照自己期望成長的焦慮感也會特別強烈。
然而無論父母多么疼愛孩子,多么為孩子的將來著想,如果一味地將「希望你能夠如此成長」的期望加諸到孩子身上,還是會讓孩子的心愈來愈喘不過氣。
父母會忍不住站在「考慮未來」的角度吿誡孩子:「考慮到你的將來,應該再怎么做會更好。」
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會從「現在的觀點」解讀父母的態度,認為「父母正在否定現在的自己。爸爸(媽媽)認為我現在這樣不行。」而感到「現在的自己被父母否定」。
事實上,扭曲的親子關系多半來自于這種親子之間的「觀點差異」。
「父母站在考慮未來的角度吿誡孩子」與「孩子從現在的觀點,感受到父母正在否定目前的自己」——這種「觀點的差異」,讓許多親子關系產生嫌隙。
那么,應該怎么辦才好呢?
改善親子關系的方法就是消除這種「觀點的差異」。
父母也應該站在「現在的觀點」,接受孩子現在的樣子,與孩子建立關系。
這么一來,就能稍微減輕父母自以為是的觀念主張或是拘泥執著。
在此,我想要告訴各位父母下列這段話:
「孩子擁有他自己的人生。孩子有他自己在人生當中必須完成的課題,有他自己必須邁向的人生道路。所以,養育孩子和工作不同,并不是只要你拚命養育他,就能獲得與你的努力程度相當的成果。養兒育女只能順其自然。」
「養兒育女只能順其自然」——當父母這樣看開的時候,才能站在「現在的觀點」, 在心情上開始愿意接受「孩子現在所呈現的樣貌」。
如何和只會說「隨便」「然后呢」的叛逆期孩子相處
多數父母的煩惱在孩子進入所謂青春叛逆期的時候會變得更加嚴重。
每個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的時間大不相同,不過大部分的孩子似乎都是在小學五年級至中學三年級左右進入這樣的時期。
大部分的孩子直到小學四年級左右,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令人自豪的孩子」, 或是「可愛得不得了的,我家的孩子」。
但這樣的孩子自從升上小學高年級或中學之后,不管問什么都只會回答「隨便」或 「然后呢」,變得莫名地叛逆,甚至還有不少孩子不論什么事都要頂撞父母。
而當孩子采取這種叛逆的態度后,父母也會大發雷霆:「你是什么時候變成這樣的!」就連不必要的話也忍不住說出口,反而碰觸到孩子的敏感神經。
青春期的親子關系一直處不好,大部分都是因為這樣的緣故。
這種時候應該做的是修復親子關系。
但父母很難看見這點,他們只會在意孩子「明明快要考試了卻還不去讀書」。在親子關系不佳的情況下,即使叫孩子去讀書,孩子也不可能去讀。但站在父母的角度,還是會忍不住敦促孩子:「快去讀書。」結果孩子當然更不想讀。因為父母說了「快去讀書」,孩子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就算是賭一口氣,我也不為父母讀書。」
父母一直催促孩子「去讀書」,常常是孩子不愿讀書的最大理由。因為如果這時去讀書了,就會變成是「對父母屈服」。孩子之所以會只為了賭一口氣而不讀書,就是討厭變成這種情況。如果孩子因為對父母屈服而讀書,他們的自尊心就會被傷得體無完膚。
然而,當父母看到「只為了賭一口氣而不讀書」的孩子,也會產生「只為了賭一口氣,所以要逼你去讀書」的想法。到了這種情況已經是意氣之爭,變成父母與孩子賭上自尊心,比賽「看誰先屈服」的權力游戲(權力斗爭)。
這種時候該怎么做比較好呢?
首先,必須暫時「拉開實質上的距離」。
當你因為孩子的言行舉止而升起一把無名火,就是應該「拉開距離」的時候了。原則上,當父母看著孩子的時候,如果變得莫名地火大、焦慮,「首先應該主動拉開實質上的距離」。
舉例來說,你可以沖進廁所里,花五分鐘的時間深呼吸。
你也可以帶著精油棒進去,聞著精油的味道轉換心情。
如果過了一陣子心情依然無法平復,就暫時出門一段時間。你可以到家庭餐廳找朋友互相訴苦之后再回家,或是去KTV 一個人大聲歡唱,只唱三十分鐘也很有效。
重點在于,你不能帶著焦慮、煩躁的心情與孩子相處。因為在焦慮的狀態下即使與孩子溝通,也無法改善狀況。
當你在看到孩子時內心升起一把無名火,或是變得焦慮不已,請嘗試用各種方法讓心情平靜下來,等自己情緒穩定之后再找孩子溝通。
孩子也有他必須完成的使命。
我是這么想的。
所有的孩子,都帶著刻畫在他靈魂當中,只有他才被賦予的任務(人生必須完成的使命)降臨到這個世界上。孩子的靈魂從看不見的世界降生到人間時,會自己選擇他的父母以及DNA,透過他們來到這個世間。
孩子的靈魂,從遠在蒼天之上那個看不見的世界時,就已經仔細觀察過他們的父母了。「我就降生到這兩個人的家里吧!我就借這兩人的DNA,當成我在這個地面世界使用的身體吧!這么一來,我應該可以完成自己必須完成的事情。如果是這兩個人, 應該可以供給我在完成自己的任務時所需的愛、養分、DNA,還有成長所需的嚴峻考驗!」孩子們會自己選擇父母,緩緩地降臨到這個世界。
我們往往會不小心忘記孩子具有獨立于父母的不同人格,孩子的人生也被賦予他這一生應該完成的特有任務。
這個疏忽會讓父母自以為是地將「希望你變成這樣」「希望你從事這個職業」等期望強加于孩子身上。青春期的孩子對于父母這種擅自將期望強加于自己身上的行為非常敏感,若有這樣的感受他們就會將內心封閉起來,變成問什么都只會回答「隨便」與 「然后呢」的孩子。
然而,若從另一角度來看,我們是否也可以這么說:
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會采取莫名頂撞父母的態度,對父母封閉內心,問什么都只回答「隨便」或「然后昵」,或許是因為他們如果不這么做,就無法完成刻畫在自己靈魂上的使命。孩子的靈魂敏感地發現,如果他們對父母屈服,就無法實現自己的本質,因此試著抗拒這樣的事情。青春期孩子的反抗態度,是他們的靈魂為了保護自己,避免自己的本質遭到扭曲而采取的必要措施。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我希望父母在與青春期的孩子接觸時,應該要先理解下列概念。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父母與孩子終究是不一樣的人。孩子有他「應該步 上的人生道路」,而這條路與父母的期待無關。
父母對孩子的生存方式、未來發展、社團活動、交友關系等發表各種高見,指示孩子「應該這樣那樣」「應該如此生活」等,基本上都是不合理的要求。
青春期對孩子來說,是完成「建立自我」這個課題的時期。因此他們需要父母「后退一步,采取從旁邊守護自己的態度」。
上述這些事情要說當然也是理所當然,但我們是否往往會不小心忘記?
如果父母忘記這點,將自己的自以為是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會因為不想對父母屈服,而賭一口氣不念書,或是故意做一些讓父母親討厭的事情。父母愈是想讓孩子聽 話,孩子就愈會為了要「賭一口氣」或「不向父母屈服」,而不聽父母的話。
「孩子擁有不同于父母的獨立人格」,請再次將這點銘記在心。
當孩子透露真心話時
我認為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時,還有另一個重點,那就是:「當孩子不經意地透露『真心話』時,或『打從心底』提出不同于平常的問題的時候,父母在這一瞬間的回答將會變得非常重要。」
舉例來說,當孩子難過、悲傷、不安的時候,「父母親對他說的話」,將帶給他的心靈相當大的影響。
譬如,當孩子在學校遇到某些痛苦的事情而意志消沉時,會故意消極地問:「媽媽……妳是不是覺得如果沒有生下我就好了 ?」
我想有些母親會在這種時候回答孩子:「你在說什么奇怪的話呀,快去寫功課,快去。」而孩子在過了一個月之后,開始不去上學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這其實是孩子在學校遭遇挫折,陷入「我如果不要被生下來就好了」的想法時,向母親發出的求救訊號。母親在這種時候應該將「我覺得能夠生下你真是太好了」的想法,明確地表達給孩子知道。
不久之前,我朋友與中學三年級的女兒之間,也有過這樣的對話。
我朋友:「妳也快從中學畢業了,時間真是過得好快啊!但是,人生接下來還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事情,象是工作、戀愛結婚、養育孩子、人際關系……這所有的事情很難全部都順利呢!」
女兒:「(小小聲地說)爸爸,你是不是覺得你的人生只有養育孩子這點是失敗!」
(這時我朋友心想:「終于來了!」)
我朋友:「當然不是呀。我反而覺得只有養育孩子不知道為什么特別順利呢!爸爸自己有很多沒用又奇怪的性格,即使如此妳還是長成現在這個樣子,爸爸真的覺得很慶幸呢!不過爸爸光顧著工作,所以這也要感謝妳媽媽的努力……妳可以更有自信喔!」 女兒似乎有點害羞地輕輕點了點頭。
為什么孩子無法按照我的期望成長?
現在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孩子無法按照我的期望成長昵?」
答案是:因為孩子「有他自己應該邁向的人生」「被賦予他應該在自己的人生當中完成的使命與課題」。
如果孩子光顧著回應父母的期待,將無法踏上自己應該邁向的人生道路。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會采取反抗的態度,是因為他如果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就必須保護自己不受父母親影響。
不過,孩子也不是因為知道這點才這樣做的。
「不知道」是青春期的孩子常掛在嘴邊的話之一。
「隨便。」
「所以呢?」
「也沒有。」
「不知道。」
或許有不少人看著自己的孩子,覺得他只會說這四句話吧?
父母在和這樣的孩子相處時,常會抱怨「我家的孩子都不愿意對我說他的真心話」,或是「我家的孩子,不愿意對我吐露任何他真正的想法。」
但事實上,孩子絕對不是「不愿意說出真心話」。
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這就是孩子的真心話。
當父母問拒絕上學的孩子「為什么不去學校」的時候,孩子經常會回答「我也不知道」。這時父母就會說:「我家的孩子,不愿意告訴我他不想去上學的真正理由。」 然而事情絕非如此。孩子真心覺得「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不想去上學」,而他只是把心里的想法原原本本說出來而已。
「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這樣渾沌、捉摸不定的自己,正是青春期孩子的本質。
孩子在轉變成大人的時候,會暫時經歷這種渾沌的「自己也搞不清楚的狀態」。這就是青春期。
擁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可說是不斷地被挑戰自己是否能夠清楚知道,青春期這個時代具有這樣的本質。
今天作業:
回過頭來思考為什么孩子無法按照我的期望成長呢?
*「我在養兒育女時經歷過最痛苦的事情是__________。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情具有__________這樣的意義。」
*「我的孩子的靈魂本質,展現在__________的地方。孩子在他的人生當中,必須活在『自己』的本質當中。」
*「孩子之所以對我采取反抗的態度,或是封閉內心,是因為他想要守護自己__________的本質。」
*「上天賦予我的人生__________的課題。」
*「上天賦予我的人生__________的使命」
*「我是為了做________________才誕生到這個世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