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頗有心得地在文章中寫過一句話:會活的人,或者說取得成功的人,其實懂得了兩個字:舍得。這真是一語中的此若沒有對人生真諦的思考和對生命玄機的參悟,恐怕是寫不出來的。
儒家認為,舍惡以得仁,舍欲而得圣。孟子則說: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 其實,就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得一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得 ” 一詞,明代袁了凡的凡四訓》上是舍得 ” 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謂舍得。認為萬事萬物皆在舍得 ” 之中成果自身。事實上,民間也有俗語: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更加直白地揭示了舍得的內涵。
歷史上,無數成果大業、流芳后世者,都是懂得舍得的人。像蘇軾,一生雖仕途坎坷,但也曾得高官厚祿,卻能舍棄官場奢侈生活,便得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千古絕唱,成為集詩、詞、文、書、畫于一身的后世文人學習楷模。諸葛亮 “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 劉備托孤語)但諸葛亮卻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地輔佐后主劉禪。除去他絕世之才不論,僅此一舍,便已流芳百世。另外,被后世最推崇的兩位皇帝唐太宗、康熙,也是懂得舍得的人。都知道 “ 剛者則柔不足,柔者則剛不足,勇者必戾,智者必詐,世間萬物,蕓蕓眾生,無有完美 ” 因此,選擇了一個人的勇猛,就容忍他暴戾;選擇了一個人的智慧,就容忍他狡詐。善于用人,知舍知得,這種智慧的大舍得,讓他成績了千秋大業。
盡管《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 “ 得 ” 過程。獲得了母親十個月孕育之后,第一聲啼哭也是為了獲得母親的乳汁。如果非說那聲啼哭就是舍 ” 話;那么,這個一開始就為了得而生發的舍是貪婪的盡管是不自覺的天性)因之,認為 性本善 ” 應改為 “ 性本得 ” 所以,得,人的最原始沖動,這個激動如果不能在舍的過程中貫徹于一生;那么,人的命運就真得會 “ 性相近,習相遠 ”
對于普通人而言,舍得是生活的必需。而且貫徹于生命的每一刻。有舍就有得,每個人都知道的道理。比方舍得付出體力的智力的勞動,就會獲得相應的報酬。這是生活的必需。感情方面,舍得為對方付出一切,就會獲得對方的愛情,這是親情的必需。因此,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舍,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得。但確實有 “ 舍身以成仁 ” 舍 ” 但這個舍是為了獲得理想和道義上的得 ” 因之,舍和得也有個道德品質的問題在里面。真正的舍得,其實是一種境界。有忘我精神,也有建功立業的雄心。但最基礎的就是先付出。
事實上,舍,就是付出。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母親的舍 ” 來的地道、高尚和無私。母親的舍 ” 不求 “ 得 ” 得,就是回報。而母親不求回報。這就是境界。這個境界就是甘愿用自己的付出,換來孩子的幸福。由此可是一個人的舍 ” 只要是為了人更好地 “ 得 ” 才是真正的舍得,也是舍得的基礎道德規范。但舍得又不是刻意而為的舍得,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付上錢,就可以買到東西。還有愿望、理想、志向等多種因素在里面。有人說:一個人能夠把他對自己孩子的關心,拿出一半來孝敬父母,就算是個大大地孝子了這話聽了讓人心痛。人人都要為人子女,人人都要為人父母,如此代代相承的舍得觀 豈不是個悲劇?由是就覺得,舍得不應該只是為了私己之力,應該以惠及大眾為前提。當然,首先要學會為父母不求回報的舍。
人生在世,除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外,沒有恒定的關系。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夫妻離異都是舍和得一念間的事。可見處置好舍和得的和諧關系是多么的重要。但世間之事,取舍之間,自有它定數。就是不是********也沒用。有時候,舍,要有目標、有規劃、講信義的一個為了個人利益,不惜與親人反目成仇的人,把親情都舍了把朋友都舍了還想得到什么、又能得到什么、誰又能與一個連父母朋友都可以舍棄的人,談什么舍得、做什么買賣、講什么交情呢?敢嗎?
因此,舍得是一種人生的哲學。當然,也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一種本領,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不會舍的人,永遠也不會得。只為私利而舍的人,永遠是得的奴才。只有真正參悟了舍和得的人,用道德規范舍得的人,把舍得升華到為人生理想服務的人,為造福社會而舍得的人,才干夠真正體會到舍的灑脫,得的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