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項目投資必要性分析? 成都可行性研究報告
來源:泓域企劃/成都項目投資必要性分析
關鍵詞:成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成都項目立項報告? 成都項目投資分析
成都,簡稱蓉,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中國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樞紐 ,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成都下轄11個市轄區、4個縣,代管5個縣級市。截至2015年末,成都總面積14312平方千米,全市建成區面積100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72.8萬,城鎮人口640萬,城鎮化率70.3% ,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成都是中國五大戰區之一的西部戰區司令部駐地 ,是西部地區設立外國領事館數量、開通國際航線數量最多的城市 ,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的世界美食之都 。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佳旅游城市和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十大古都”之一 ,約在公元前5世紀筑城,西漢時已成為中國六大都市之一,三國時期為蜀漢國都。北宋年間成都人聯合發行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成都設立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26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跡。
泓域企劃是領先的信息咨詢服務機構,主要針對企業單位、政府組織和金融機構,在產業研究、投資分析、市場調研等方面提供專業、權威的研究報告、數據產品和解決方案。作為一家專業的投資信息咨詢機構,泓域企劃及其合作機構擁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程咨詢資格,其編寫的可行性報告以質量高、速度快、分析詳細、財務預測準確、服務好而在國內享有盛譽,已經累計完成上千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申請報告、資金申請報告的編寫,可為企業快速推動投資項目提供專業服務。
對于初步確立投資意向的項目,泓域企劃機構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對市場、投資、政策、企業等方面進行客觀的機會分析,重點在于投資環境的分析及投資前景的判斷,并提供項目提案和投資建議。包括:對投資環境的客觀分析(市場分析、產業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和財政政策);對企業經營目標與戰略分析和內外部資源條件分析(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外部建設條件);項目投資者或承辦者的優劣勢分析等。
按照建(構)筑物的生產性質和使用功能,項目總體設計根據物流關系將場區劃分為生產區、辦公生活區、公用設施區等三個功能區,要求功能分區明確,人流、物流便捷流暢,生產工藝流程順暢簡捷;這樣布置既能充分利用現有場地,有利于生產設施的聯系,又有利于外部水、電、氣等能源的接入,管線敷設短捷,相互聯系方便。根據項目建設單位發展趨勢,綜合考慮工藝、土建、公用等各種技術因素,做到總圖合理布置,達到“規劃投資省、建設工期短、生產成本低、土地綜合利用率高”的效果。
第一章:成都項目摘要,簡明扼要的描述成都項目承擔單位、基本情況、建設內容、投資規模等
第二章:成都項目建設背景和必要性,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環境描述成都項目的立項背景和必要性,目的是說明該成都項目立項的目的和意義。
第三章:市場供求分析及預測,結合全球、全國及省內成都項目所投資產品的市場供求、價格情況,說明成都項目所投資產品的市場前景。
第四章:成都項目承擔單位的基本情況,結合成都項目承擔單位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等描述說明該單位承擔本成都項目的實力。
第五章:成都項目地點選擇分析,結合成都項目自身對環境的影響,說明交通、運輸、周邊位置等情況說明選址科學合理。
第六章:生產工藝技術方案分析,說明投資該成都項目生產的流程、工藝、闡明其技術來源和先進性以及預期會達到的工藝參數。
第七章:成都項目建設目標,說明成都項目投產后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水平和市場供求能力。
第八章:成都項目建設內容,根據工藝流程分步驟闡明各個環節的建設內容及所需要采購的儀器設備等。
第九章: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根據實際建設內容,結合實際市場價格因素,估計成都項目總投資,說明資金來源,是中央、地方還是自籌,分別占的比例是多少。
第十章:建設期限和實施進度安排,說明成都項目建設的期限以及各個階段需要完成的工作。
第十一章:環境影響評價,結合成都項目自身實際情況,分析成都項目對當地生態、水源、噪聲等的潛在的污染情況及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
第十二章:成都項目的組織管理和運行,闡明成都項目建設期間和運行期間的組織管理情況。
第十三章:效益分析與風險評價,分析成都項目的經濟效益、投資回報及潛在的風險,并作出財務評價。
第十四章:招標方案,根據國家相關招投標法案,初步擬定基礎建設、設備儀器的招投標方案,這一步只需簡單提一下,在成都項目通過可行性驗收后的實施方案再來細化。
第十五章:成都項目可行性結論與建議,可研報告編寫機構需結合實際給出成都項目是否可以的結論,同時針對不足提出改進意見。
成都項目立項報告-項目建設背景分析:
“十二五”時期,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全市上下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游城市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為“十三五”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經濟實力平穩增強。“十二五”期間,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萬美元,居東部地區先進城市前列,年財政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大關。產業體系逐步健全,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5+3+10”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建立,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1.0:51.1:47.9調整為2015年的0.7:43.8:55.5,第三產業比重居全省首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5.9%,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位于全國前列。城市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以實施跨島發展戰略為核心,組團式推進本島、集美、海滄、同安、翔安五大城市組團建設,島外四大新城建設初具規模。拉開了“一島一帶多中心”的城市框架,建成了廈漳跨海大橋、龍廈鐵路、廈深鐵路、廈成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到2.1億噸,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918萬標箱,東南沿海綜合交通樞紐的優勢更加凸顯。
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布局,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加快制造業集聚區光纖網、移動通信網和無線局域網的部署和建設,實現信息網絡寬帶升級,提高企業寬帶接入能力。針對信息物理系統網絡研發及應用需求,組織開發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應用軟件、故障診斷軟件和相關工具、傳感和通信系統協議,實現人、設備與產品的實時聯通、精確識別、有效交互與智能控制。
建立綠色供應鏈。以汽車、電子電器、通信、機械、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的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綠色供應鏈標準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為支撐,帶動上游零部件或元器件供應商和下游回收處理企業,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踐行環境保護責任,構建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涵蓋采購、生產、營銷、回收、物流等環節的綠色供應鏈。建立綠色原料及產品可追溯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