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45的票,那一場人很少,和去年的《羅曼蒂克消亡史》的人一樣少,沒人說話,也沒人打電話,這么安靜的氣氛在這個小城市的N次觀影中很少遇到,也可能是我很少遇到。
從電影里發出的第一聲槍響之前,草木皆兵的感覺就已經很濃了,鏡頭語言是個很奇妙的東西,不同的角度和構圖呈現出來的畫面,有時候比臺詞和旁白更能渲染氛圍,如果說臺詞和旁白是一場撲面而來的大雨,那鏡頭的語言可能就是沁入心田的夜來風雨,像心有靈犀一樣的暗爽,但這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體驗到的體驗。
槍響了,他們慌不擇路開始逃跑,鏡頭的不斷抖動似乎讓人感受到他們的疲倦和喘息,還有慌不擇路,對生命的渴望和畫面之外打來的子彈開始賽跑,可憋著屎和尿翻過圍墻的只有一人。扔掉那桿破槍吧!一路跑下去,在街口,驚弓之鳥的友軍的子彈迎面而來,他們可能覺得除了這片海灘之外,再沒有一個活著的人。
往前走,穿過窄窄的巷子,外面就是海灘,畫面節奏靜與動的對立,松和弛的對比,目的都殊途同歸。透過主角,人在大場景下人顯得那么渺小,天還是那個天,海還是那么藍,除了海風,沒有聲響,目及之處,就是家鄉,望穿秋水,慢慢絕望。
就像我們拼盡了所有的努力,只是為了完成普通的生活一樣絕望,可上帝為你關了一扇門,也總會為你開一扇窗,哪怕僅僅是個天窗,也是希望。
飛機在天上盤旋俯沖然后扔下炸彈,戲弄著盛滿40萬人希望的海灘,逃走的人以為自己擊敗了命運,變得興高采烈,他們用海灘上絕望的呼喊在為自己慶祝新生,每個人都以為被熄滅的希望再次重新燃燒了起來,燃燒,也是無常的回光返照。
一顆顆炸彈和一枚枚魚雷把一艘艘船艦擊沉,噴射進船體的海水把畫面變得異常黑暗,熱茶和面包不見了,混亂的船艙里被水填滿,所有人都憋著一口氣沖向出口,有人跑了出來,有的喊著“救救我”最后沉默,再沉沒,畫面里的亮光在黑暗里一閃一閃,照亮了一個在掙扎之后垂下的手臂。
17的孩子死了,17歲的他也以不同的形式活了。漁船、游艇,所有能找到的都來了,長官難以置信的望遠鏡忍不住顫抖了,在防波堤上被轟炸到埋頭的孩子們回頭歡呼了,我他媽不爭氣哭了。
Home . 我的家,我的祖國,我的中國。
槍響,被子彈穿透的船艙,等待漲潮的時間,是人性出的考卷。在生命面前,人性經不起考驗,所有的作答,沒有100分的答案。
等待漲潮是煎熬,看不見的等待是精神崩潰的慢性藥,在那個場景下,自私與貪婪被暴露的體無完膚,我從不愿意相信所有人都是如此,但我相信最真的東西永遠都丑陋無比,永遠都被人回避,永遠飽受衛道者的抨擊。似乎在那時候,捂住傷口沖上去頂住射來的子彈,順便說一句:“你們走,快走,別管我”才最合理,如果還不夠,那一定要臨走前給死去的同志敬個禮!笑~~~~
不過還真有人敬禮了,是那個最后的長官,那個臺詞不多但能讓我記住的長官。
一個轉場,畫面就要結束了,軍人不懼怕戰場的死亡,但懼怕不知為何而戰,懼怕出師無名還得勝歸來,更懼怕出師無名得勝歸來而飽受這片深愛的土地上的可愛的人民的唾棄,死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內心的煎熬!
中間劇情到結束,有點小尷尬,還有想說的,太累了,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