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歷史劇《大秦賦》的熱播,千年之前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場,被我們重新欣賞和品味。在那個人才輩出、群雄逐鹿的年代,有一個人尤其惹人注意,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秦將王翦。
王翦是秦國不可多得軍事家,一代戰神。然而戰國時期,名將輩出,王翦特殊在什么地方呢?
先看后世評價,王翦名列戰國四大名將,威名顯赫;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設廟祭奠,其中就包括“秦將王翦”;北宋時編寫的《十七史百將傳》里,王翦位列第八,足見其軍事才能之高,令后世敬仰!
再看個人表現,秦滅六國,王翦與其子攻滅五國,功勞卓著。屢戰屢勝的王翦卻不喜歡大規模軍團作戰,用兵以避免傷亡為準則,在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最后看身后結局,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歷史上武將是個高危職業,帝王的喜怒無常,政治上的險惡殘酷,讓很多功臣名將未能善終,王翦卻能在滅六國后平安無事,逍遙自在。
縱觀王翦一生,展示出超人的謀略,過人的格局。這樣的高人當時卻是個身懷“二心”的另類人物。
接下來就來看看王翦是怎樣的身懷“二心”,功成名就后,還能使祖孫三代富貴平安。
第一,處處惦記的“仁心”。
身為武將,殺伐果斷,不懼生死是最基本的要求,而王翦卻心懷慈悲,不愿過多殺戮。
公元前239年,當時的秦王贏政,準備攻打趙國,任命自己的弟弟長安君成蟜為主將,樊于期為副將,率大軍出發。結果,長安君受到樊于期的蠱惑,臨陣倒戈,企圖奪取王位。
嬴政派王翦前往平叛。王翦最忌諱自相殘殺,于是派說客混進叛軍,見到了長安君,遞送勸降書信,剖析利弊,情理并用。長安君后悔不已,自愧歸降,叛亂平息。
秦王稱贊他“視軍兵如手足,體百姓之疾苦”
公元前229年,王翦發兵進攻趙國,遭遇趙國名將李牧。李牧扼守天險,王翦久攻不下。
王翦用兵,最不喜過多傷亡,此時轉換思維,采用反間計。王翦重金賄賂趙王寵臣郭開,誣陷李牧謀反,趙王信以為真,派大將趙蔥代替李牧。
李牧明白換帥意味著什么,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堅決反對。結果趙王下手更干脆,暗中布置圈套,斬殺李牧。
李牧死后,王翦勢如破竹,大敗趙軍。僅用三個月,便攻下趙國都城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就此滅亡。
同為秦國名將的白起,長平之戰大勝后,卻坑殺趙國降卒四十五萬。前后對比,可見在那個視“生命如草芥”的時代,王翦的仁慈是多么難得。
王翦的為人處世也彰顯“仁心”。范雎是當時著名謀士,秦昭王禮賢下士,請范雎做相國,為秦國出謀劃策。
范雎與魏國丞相魏齊是仇人。在秦國得到重用的范雎,威脅魏國交出魏齊,魏國剛剛戰敗,無力保護魏齊。無奈之下,魏齊逃至趙國,投在平原君趙勝門下。
王翦深思之后,向秦昭王獻上妙計,由秦王修書一封,宴請平原君趙勝,等趙勝來到函谷關,找借口留住平原君。同時修書告訴趙王,不交出魏齊,平原君只能暫留秦國。
接到秦王來信,趙孝成王大驚,立刻派兵捉拿魏齊。魏齊無奈,逃回魏國信陵君處,信陵君哪敢收留,魏齊“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只得拔劍自刎。
趙孝成王立刻派人,拿著魏齊之首去見秦王,秦王這才放平原君回國。秦王把魏齊之首送給范雎,范雎更加賣力,效忠秦王。
王翦為秦王考慮,不費一兵一卒,就滅了魏齊,既除了強敵,又送了范雎人情,可謂“一箭雙雕”
第二,與世無爭的“平常心”。
施展才華,效忠報君是所有臣子的追求,也是皇帝的要求;然而名臣良將一旦建功立業、威名遠揚,就有功高震主之嫌,反成了皇帝打壓的對象。老道的王翦深諳其中道理,以一顆“平常心”安然處之。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討滅楚大事,此時“戰國七雄”的其它五國都已被秦所滅,秦軍士氣正盛。
秦王召開軍事會議,商討滅楚大計。青年將領李信,此前屢立戰功,當時正陶醉于成就之中,目無一切,表示只需二十萬人馬,便可滅亡楚國。
秦王聽后,倍感振奮。老謀深算的王翦,卻勸告秦王:楚國國土廣闊,資源豐富,雖有戰敗,仍不可輕視。要想滅楚,非六十萬人馬不可。
秦王斥責王翦說:“王將軍真是老了,居然如此膽怯。李信保證二十萬兵馬便可掃平楚國,勇氣可嘉”
于是秦王下令,由李信和蒙武率領二十萬軍兵,南下伐楚。
軍中將領為王翦抱不平,向秦王陳述王翦功勞。王翦卻阻攔,說終于樂得清閑,同時告老還鄉,杜門謝客,過他的安逸生活去了。
誰知李信、蒙武大軍進入楚境之后,遭到楚國名將項燕,被楚軍引誘深入,突然間楚軍主力盡出,秦軍大敗,丟失兩個營寨,戰死七名都尉。楚軍得勢乘勝追擊,殺得李信棄城而逃,前功盡棄。
秦王后悔沒聽王翦的建議,親自登門拜訪,請求王翦領兵,稱“非大將軍出馬不可”。
王翦的部下隨從認為應該推辭,擺擺架子,也找回之前被秦王斥責的面子。王翦卻呵呵一笑,只要求必須有六十萬兵馬,便可帶兵滅楚。秦王大喜,拜其為大將,備齊六十萬兵馬,交給王翦指揮。
起兵之時,秦王親自到灞上為其送行。此時的王翦,又讓人大跌眼鏡,請求秦王多賞賜自己一些良田、美宅。
秦王哈哈大笑: “老將軍不必多慮,待戰勝歸來,可與我同享富貴,無需擔心晚年生活”
王翦回答:“微臣不敢,在下為將,功勞再大,也不敢奢望封侯,還請王駕多多賞賜良田、美宅,以便為子孫后代留下基業,免去老臣后顧之憂”。
秦王立刻應允,答應滅楚歸來“賜良田宅園甚眾”。王翦出發之后,又連續派使臣回朝,請求更多的良田美宅,一副求田問舍,追求安居樂業的模樣。
這種做法令人難以理解,部下隨從勸誡到:“將軍在關鍵時刻,不向君王報告軍情,反而不斷要求封賞,這不趁人之危么,秦王怪罪下來可怎么辦呢?”
王翦卻笑著解釋到:我所率六十萬大軍,已是秦國全部精銳,大王怎能放心呢?大王一旦有了疑慮,必然不能完全信任我,影響到行軍用兵。
我一再請求良田美宅,就是讓秦王對我放心,把我當做追求物質享樂的人,讓我放手用兵,完成滅楚大業,造福于大王和國家。”
眾位部下隨從瞬間茅塞頓開,對王翦佩服得五體投地。王翦貪得無厭的假象消除了秦王的疑慮,從此對他信任無比。
滅楚之戰,王翦再次展現超常的心態,到達楚國后,不急于和楚軍決戰。攻下城池后,堅守不出,同時把六十萬秦軍編為五路,奪取楚國的錢糧,用楚國的錢糧來養精蓄銳。
王翦主動示弱迷惑楚軍,楚將項燕輕敵,被王翦打敗。楚國的錢糧又被秦軍奪走,一年后,餓扁的楚軍再次強攻,吃飽的秦軍一鼓作氣,擊潰楚軍主力,殺死項燕,滅了楚國。
在整個過程中,王翦的平常心起到關鍵作用,秦王不信任時,主動退縮;秦王重新啟用時,絕不驕橫;主動貶低自己,逃避秦王猜忌;面對較弱對手,絕不輕視,不打無把握之仗。
王翦攻下楚國,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一時風光無兩,被封武成侯。接下來王翦馬上急流勇退,選擇告老還鄉,再次彰顯他的高明之處:既然天下統一勢在必行,自己也該功成身退了。
都說“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最是無情帝王家”然而對于王翦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王翦之所以能活到最后,是因為他憑著“仁心”和“平常心”,面對各種處境,都能從容應對,憑借高人的智慧和胸懷,最終能夠在榮華富貴中安享晚年。
百年之后的韓信,在戰場上拼死拼活,躲過了敵軍的刀槍,卻防不住劉邦呂后的斧頭;千年之后的年羹堯,戰功不輸王翦,帶出了“只知軍令,不知皇上”精兵強將,之后的結局不難預料,勤政的雍正皇帝自然收了精兵,滅了強將。
平常心是一種人生態度,處事不驚,遇事不亂。心懷善念,“二心”并用,必然有精彩的人生!
讀史明智慧,品史懂人生。在王翦身上,可以看到大智慧,看懂王翦的人,自然看得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