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核心是社會理解力的缺失
最早報道自閉癥的專家是利奧?坎納,他1943年描述那11名“幼兒自閉癥”患者時關注的是他們的“社會隔絕狀態”:“自閉癥患者一開始就表現出一種極端自我封閉的孤僻,無論何時,只要有可能,他們就會忽視、不理睬、逃避任何來自于外界的事物。”他還記錄了這些兒童他們在物品擺放和保持習慣方面表現出強迫性,坎納稱之為“趨同的欲望”。并且他關注到這些兒童的一些神秘的超能力。于是他得到結論,“和其它天生有生理缺陷或智力缺陷的孩子一樣,自閉癥兒童生來就不具備與人建立情感的那種正常的生理能力。”
1944年,德國的兒科醫生漢斯?阿斯伯格發表了一篇論文,他描述了一系列與坎納所描述的“幼兒自閉癥”很相似的一些癥狀,后來這些癥狀被稱為“阿斯伯格綜合癥”。他著重強調了患病兒童的“很少與人目光接觸、缺乏共鳴、非語言交流受損,語言單調乏味,專注于天氣等狹隘話題,以及對變化表現出明顯抵觸”癥狀。最后,他與坎納的觀點基本一致,他也把他在患兒身上觀察到的癥狀歸結為“核心的社會性損傷”。
由于早期觀察者強調的是社會關系的受損,所以自閉癥最初是被看做是兒童精神分裂癥的一種亞型~因為他們兩者都在語言表達、分析推理和社交上存在困難。但自閉癥兒童儀式化地對待物品(比如把物品強迫性地要排序),專注于天氣等狹隘話題,以及自我刺激的行為(如拍手)等,這些,與兒童精神分裂癥患者截然不同。并且自閉癥患兒常常伴隨著智力遲滯和語言發展遲滯現象,所以現在絕大多數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病醫生以及研究人員,是能明顯區別這兩種病癥的。
94年,美國精神病協會正式將阿斯伯格綜合癥作為臨床診斷的一種,與自閉癥加以區分,但同屬于“廣泛性發展障礙”。
綜上,小結一下,自閉癥最核心的缺失其實就是社會理解力的缺乏,社會功能的受損~他們缺乏一般人普遍具備的共情能力與語言表達、情感交流能力。
二、智力發展水平存在個體差異性
雖然現在確診的自閉癥案例,有絕大多數都存在智力發育遲緩。但這或許是一個人擇效應,因為非智力發育遲滯的兒童很難在幼年期被識別出患有自閉癥。這就好像研究過自閉癥類似問題的一些心理學家宣稱過他們診斷的自閉癥與他們父母的社會階層有關系:而我們判斷猜測,這種相關性或許是出于一種人擇效應,即社會中上階層的父母更有經濟能力讓他們的自閉癥孩子接受自閉癥治療。
三、能力孤島
比如在《絕密》中我們看到的容金珍那位較典型的自閉癥患者。他一方面興趣狹窄、社會交往、人際溝通能力極差,但是他卻對于數學運算具有超能力。這兩方面發展的不平衡,以至于讓他的本科導師誤以為他可以并且容易被他輕松控制。在美國瑪麗安?西格曼和莉薩?卡普斯的著作《自閉癥兒童》里面,他們寫到:“一位在其它地方智力都落后的自閉癥兒童憑記憶背誦出大百科全書的章節。相對于那些普遍的能力缺失,這些超常的能力尤為突出,坎納稱之為‘能力孤島’。”
三、尚不明成因
盡管診斷自閉癥的系統模式在臨床和學術上是有用的,但它們通常只是一個診斷模式,而不能深入理解該障礙,解開自閉癥成因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