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有方,元和乙未歲,下第游蜀。至寶雞西,適公館,忽聞呻吟之聲。潛聽而微惙也,乃于間室之內,見一貧病兒郎。問其疾苦行止,強而對曰:“辛勤數舉,未偶知音。”眄睞叩頭,久而復語,唯以殘骸相托,余不能言。擬求救療,是人俄忽而逝。遂賤鬻所乘鞍馬于村豪,備棺瘞之,恨不知其姓字。茍為金門同人,臨歧凄斷,復為銘曰:“嗟君歿世委空囊,幾度勞心翰墨場。半面為君申一慟,不知何處是家鄉。”
后,廖君自西蜀回,取東川路,至靈龕驛。驛將迎歸私第,及見其妻,素衣,再拜嗚咽,情不可任。徘徊設辭,有同親懿。淹留半月,仆馬皆飫。掇熊虎之珍,極賓主之分。有方不測何緣,悚惕尤甚。臨別其妻又悲啼,贈赍繒錦一馱,其價值數百千。驛將曰:“郎君今春所葬胡綰秀才,即某妻室之季兄也。”始知亡者姓字,復敘平生之吊,所遺物終不納焉。少婦及夫,堅意拜上。有方又曰:“仆為男子,粗察古今,偶然葬一同流,不可當茲厚惠。”遂促轡而前。驛將奔騎而送,復逾一驛,尚未分離。廖君不顧其物,驛將執袂,各恨東西,物乃棄于林野。
鄉老以義事申州,州將以表奏朝廷。文武宰寮,愿識有方,共為導引。明年李逢吉知舉,有方及第,改名游卿。聲動華夷,皇唐之義士也。其主驛戴克勤,堂貼本道節度,甄升至于極職。克勤名義,與廖君同遠也。
元和乙未年(唐憲宗李純年號,乙未年是815年即元和九年),廖有方落第后到蜀地游覽。走到寶雞西邊,到了一處驛館,忽然聽到有呻吟之聲,暗中一聽還有輕微的抽泣聲,就在隔壁房間找到了一個生病的貧窮男子。廖有方問他病情,并問他來自何處,要去哪里。那人勉力回答說:“我辛辛苦苦地參加了幾次科舉,卻沒有遇到懂我文章的人(意即沒考上)。”四處顧盼著就給廖有方磕頭,很久后才又說話,只是求廖有方能照料他遺體,其余的都說不出話來了。廖有方想找人來救治他,這人卻很快就死了。
于是廖有方把自己騎行的馬賤賣給村中大戶,換了口棺材埋了逝者。只因不知道那人姓名,只能作為金門同人(金門指金馬門,漢代一宮門名。當時被征召的讀書人都在金門等待詔命,故后世凡參加進士考試的也被稱為謁金門),在分別時哀凄悲痛,又為逝者寫了副銘文,說:“嘆你去世時行囊空空,生前卻多次在科舉考場上費盡心力。我們雖只有半面之緣,卻也為你悲慟痛哭一場,不知你家鄉在何處?”
后來,廖有方從西蜀游歷回來,從東川路出蜀,到了靈龕驛。驛將把他請回自己的家中招待,等見到驛將的妻子時,她穿著孝衣,向著有方哭泣著連拜了兩拜,悲不自勝,在他身邊轉來轉去地攀談招待,就象兩人是至親似的。驛將留有方住了半個月,連仆人和馬匹都吃得極為豐盛,都是虎熊等山珍美味,盡到了主人招待賓客最大的努力。有方不知是什么緣故,特別地恐懼戒備,十分小心。
分別時,驛將妻子又悲痛地哭泣,并送給有方一馱(一匹牲口能負載的重量)繒錦等高級絲織品,價值幾百貫。驛將說:“先生今年春天所埋葬的胡綰秀才,就是我妻子的小哥哥。”這才知道了逝者的名字,雙方又敘說了往常對逝者的哀悼之情,有方到底沒有接受驛將妻所送的財物。少婦和驛將,堅決要把禮物送給有方。有方又說:“我是男子漢大丈夫,也粗知古今之義。偶然料理了一個同為讀書人的后事,實在不值如此厚報。”就促馬走了。驛將也騎著馬送行,又走過了一驛的路(唐代大驛相距百里,小驛五十里),還沒分別。廖有方堅決不接受驛將的禮物,驛將拉著他的衣袖,都不忍分離,禮物也被扔在了路上。
鄉里父老將此義事上報給州里,州府報到朝廷。文武百官,都愿結識有方,愿共同推薦他為官。第二年李逢吉任主考,有方中了進士第,改名為游卿,名聲轟動國內外,被稱為大唐義士。驛將戴克勤,也由朝廷發文到他所在道府的節度使,把他升到了所能擔任的最高職位(估計是指驛將這個系統的最高官職)。戴克勤的名聲,也和廖有方一樣被傳播得很遠。
《廖有方》亦出于《云溪友議》,載于《太平廣記》卷一百六十七,“氣義”類。廖有方在旅途中,不惜賣掉鞍馬,為一個只有半面之緣的死者料理后事,后來又堅決不受謝禮。這種極令人欽佩的品質,即使在今天,仍可稱“義士”,有其極為可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