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公交車上,擁擠的車廂讓人沒辦法自由地挪動身子。除了擁擠,還有上學的孩子嘰嘰喳喳的叫聲,心情不覺有些煩躁起來。沒辦法專注于手中的電子書,我決定聽聽這七八歲的孩子在叫喚什么。
小孩:爸爸,這個電視為什么忽然沒有聲音了?他爸有些不耐煩,剛剛在報站,有聲音會影響大家聽報站的聲音。“為什么一報站電視就沒有聲音了呢?”他爸差點沒一巴掌呼過去,音量提高了些“回學校問你們老師去。”小孩頓時低下了頭。
這下終于清凈了,我打算繼續看書。可是忽然,像是被什么擊中了一樣,我忽然想起喬老爺的一句很爛大街的話“Stay hungry,Stay foolish”。是不是有些品質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慢慢脫落了,以致于我們在聽到這樣的名言警句后會忽然一驚,如醍醐灌頂?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既定的框子里循環往復,做著別人要求的事,以達到別人的目的為己任。卻忘記了問一個為什么。在我們的世界觀里,一切都是合理的存在,都天經地義得不容置疑。
也許一些工作環境下并不需要我們有多少好奇心,只需要我們按照既定的標準來完成指定的工作即可。但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可以放棄對規則本身的質疑能力。聽過一個故事:兩條小魚一起游泳,遇到一條老魚從另一方向游來,老魚向他們點點頭,說:“早上好,孩子們,水怎么樣?”兩條小魚一怔,接著往前游。游了一會兒,其中一條小魚看了另一條小魚一眼,忍不住說:“水到底是什么東西?”也許我們正是生活在水里太久了,讓我們漸漸意識不到水的存在。失去好奇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好奇心某種程度上和我們嗅覺、聽覺、視覺一樣重要。是我們接收外界信息的一種積極的方式。
心理學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都說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而興趣的產生絕離不開好奇心。在我們前面的推文方法論:如何學好一門技能?中提到的學習動機理論也強調過好奇心對于培養積極的學習動機的作用。
好奇心作為一種心理狀態,需要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其積極的作用,也應當看到其消極的影響。比較顯著的是好奇心并不利于專注。當你很興奮地打開一本書,開始閱讀,然后被書中無關主旨的話或言論所吸引,轉而去研究這些內容,那這本書可能一個月也不一定能看完,同時也難以提取作者的主要思想。這是好奇心擾亂了我們的專注力。另外,好奇心在某些環境下不利于我們開展正常的工作或活動。比如你新認識一個朋友,卻因為好奇心對別人進行深度研究和剖析甚至當面地詢問別人可以隱藏的信息,這會導致他人的不適甚至反感。不利于“交友”這個目的。
凡涉及利弊討論的問題,就要在具體場景下做出取舍。這種取舍工作實質上是很微妙的,難以言表,需要適時體會。同樣以閱讀為例,好奇心與專注力結合才是較為合理的方式,我們把好奇心放在文章的主題上,然后用專注力來深耕,由于好奇心的驅使,使得我們更有專注力,相輔相成,最后的結果一定不壞。
現實情況是,我們很少能保持好奇心。一本書讀到一半扔在一邊,一個認識沒多久的朋友不想繼續保持關系也放在一邊。三分鐘熱度尚且可以說有三分鐘好奇心,但是有人甚至連著三分鐘也都沒有。就像生活在大海里的小魚,完全忘了水的存在。
那么怎么保持或重新拾起我們丟棄已久的好奇心呢?
一、多問why。
TED有一個視頻,偉大的領袖如何激勵行動(why-how-what),其中提到一個黃金圓環的法則:世界上所有偉大的領袖和組織他們思考,行動,交流溝通的方式都是按照why,how,what的方式,但和所有其他人的方式(what,how,why)都正好相反。
問Why的過程,就是我們發揮好奇心作用的過程。能夠問出問題就說明還有救。
二、多閱讀,閱讀興趣之外的內容
嘗試閱讀興趣之外的內容,發現更多未知的世界。同理,你可以嘗試任何合法、不違背公序良俗的以前沒做過的事情。例如,換一條回家的線路,換一種穿衣風格,吃路過很多次沒去吃的小店……
三、思維練習
筆者閑著沒空的時候有一個癖好:維基(百度)接龍。從一個詞條衍生開來,每個詞條中維基/百度百科中都會用至少一個以上你不知道的或者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概念去解釋一個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出好奇的知識點,然后不斷地探索知識的邊界,直到服務器和自己一方先崩潰為止。當然,99.99%的可能性是人先崩潰。
擴展閱讀:
1、《Why?:What Makes Us Curious》by Mario Livio
2、《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英]朱利安·巴吉尼,杰里米·斯唐魯姆
3、《Go Figure : Things You Didn't Know You》by Tom Stand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