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是瘋了,我被唐僧附體了,任何身邊的雞毛芝麻事都能被我引發出一大堆人生道理,然后時時在女兒耳邊碎碎念,我大概是恨不得把自己這一生摔過的跤、吃過的虧、受過的苦,通通往女兒身上打好預防針,讓她的人生之路比為娘順暢。
怎不想,自己也是被這些人生大道理碎碎念長大,可又有多少聽進去,大都雁過無痕,還徒增叛逆。話說,別人的人生經驗終究是別人的,沒有親身經歷哪有觸動,沒有自我實踐何來真知?
前幾日看了董卿的《朗讀者》,幾度熱血沸騰,幾度熱淚盈眶,當想這碗雞湯夠營養,找個時機喂女兒!湊巧昨晚去跳操,借機讓女兒在陪同間隙觀看了《朗讀者》。果不然,看完后小妮子感觸頗多,纏著我聊了很久,我就順勢打開碎碎念模式:無國界醫生也好,世界小姐張梓琳也好,她們的共通點是:盡自己的可能去幫助別人。生命的極致大抵就是這樣:盡可能地強大自己、完善自己,這樣才更有條件與能力給需要的人以幫助,或溫暖、或善意。
聊了96歲的翻譯第一人,他向我們詮釋了什么叫信念打敗疾病,什么叫爭分奪秒活好每一天,還有教我們如何定制淚奔的小目標。
也聊了濮存昕,順便普及了那個時代的一些人一些事;還聊了那一片花海,美好的人定會遇見美好的事,讓我們一起做一個美好的人吧。
還聊了林徽因與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之間的故事,以至于妮子興趣大起,非要立即翻看有關林徽因的這本書,在她興趣最濃的時候不如從了她,今日就拋開那十八條家規,比如“21:30前必須睡美容覺”啥的,一切隨她。
第一次,在妮子求知若渴的眼神中,開啟著我的碎碎念,不禁讓我想到,自己的孩子與班里的孩子其實一個樣,在他們有興趣有需要的時候適當給予引導,比碎碎念灌輸十遍二十遍,效果不知道好多少倍。所以,任何灌輸的前提是先引發其興趣。
《朗讀者》之于我最大的觸動是,父親寫給柳林的信,張梓琳對女兒的期許。為人母之前,自己還是一個孩子,班里的也是孩子,所以孩子與孩子相處甚歡、溝通無礙;為人母之后,轉變了角色,進入成人與孩子的相處模式。女兒就是自己的一個影子,在這育兒路上磕磕碰碰數年,讓我收獲成長不少,讓我真真切切走近班里的孩子,去理解孩子所思所想,才真正把自己蹲下來,與他們一起成為美好的人。
【 后記 】
昨晚碎碎念結束后,文思泉涌,不料被那誰誰耽擱了,一大早再重新回憶整理,效果甚差。所以,切記:在最想要的時候放手去做最想做的事。切莫耽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