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爸了,從打飯時到現在。但鑒于我媽看到后會打電話醋意大發的“質問”我,這里捎帶著我媽。恩,我想我爸和我媽了。
當然,這里還是要說我為什么想我爸了,是想我爸對我的教導了。我爸對我的教導是厚重的,不是擲地有聲的,而是輕柔的,娓娓道來的,但效果卻出奇的好,入我耳,進我心,扎根在意識層面,并能付諸于實踐。這點很不同于我媽“縈繞在耳邊”式的教導。(當然,我媽的教導也很棒――于媽???
或許“一個人的做人處事反映了父親的教養”這句話就是作者不斷總結得出的真理。
舉個例子吧,高三備考后期,晚自習時下了場小雪,所以很多家長都選擇了開車接我們回家(凡是下雨下雪的天氣校門外總會被各種車輛擠滿),我爸當然也不例外。我下晚自習后和小伙伴嬉笑打鬧的出來,又聊了好久的天,一邊聊一邊走,走到了我們家車后,我爸推開車門出來接我時,與一輛正在加速的自行車撞上了。騎車的也是一個高三學生,可能由于心虛,爬起來看看自己沒事就騎車走了。當然,我爸也沒事,有事的是我們家的車,主駕駛旁邊的車門合不上了。
我過去確認我爸沒事后問“你怎么不拉住他呀”,我爸說“你們都是高三,他要是撞傷了,耽誤了學習,可能就不是一個車門的事了”然后淡淡的說了一句“希望他以后能得饒人處且饒人就行”。
讓我想我爸的就是這句話,上午下課后往往將近12點,是餐廳人流最大的時候,師傅都巴不得有三頭六臂幫我們打飯,在我前面的女孩因為師傅打錯飯而吹胡子瞪眼,我不對她的行為做出評價,只是覺得最基本上的,一個人走出門的面貌,反應了一個家庭的教養。自覺我還是家教不錯的,但和遙遙吃飯時依然自覺不如,吃完飯把雞蛋皮等垃圾隨手掃進餐盤里丟掉,我還是沒有做到。
我記性不好,忘記了很多事,但是我爸對我的教導,從小到大,一字一句,印在心底,從未忘記。
下面,拿出我爸的金句與大家共勉!“你能做到這三點我就很滿意了――快樂,向上,向善”“該放手時需放手,略施恩處即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