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授權
歡迎大家關注和喜歡!
前情提要
Ch.6 霍去病兩戰河西走廊,趙充國深入湟中平叛,徹底鏟斷匈奴右臂
Ch.7 漢代長城防御體系、軍隊建制與警戒,和出入境管理制度
移民實邊和編戶農業
移民屯田開墾農業,特別是前一期所提到的軍事屯田,其實與自然環境有著相反的關系。
前文我們也曾說道,西漢時期的甘肅地區,山林眾多,湖泊菏澤也數不勝數。
然而,甘肅地區移民墾田的地方屬于半干旱地區, 水資源極端缺乏, 生態環境也是相當脆弱。
而當時的農業生產耗水量極大,植被受到破壞,造成對水資源的過分消耗,長期屯墾,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讓我們看看現在的中國地圖,甘肅東北部,緊靠寧夏地區,已經被黃沙覆蓋,這跟軍事屯田脫不了干系。
不過,筆者并非農業學者,權當是一個猜測吧,各位讀者輕噴。
在《漢書·食貨志》中,對當時人民的農墾生活,有一段非常詳實的描述。
“春耕夏耘,秋獲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具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漢時期的農民真是辛苦啊。
春夏秋冬,一刻不停,風雨無阻,還要納稅納糧。
除此之外,還要面對水災、旱災等情況,朝廷的稅賦制度朝令夕改,民不聊生。
可見西漢帝國為了跟匈奴打仗,真是下了血本。
涼州之畜為天下饒
涼州地區依靠少數民族,如月氏人和烏孫人,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強大畜牧業。
自從匈奴人來了之后,河西走廊地區便成了他們的游牧場所。
前121年,漢軍俘虜,休屠王太子金日,朝廷派其到黃門養馬。
結果,金日把戰馬們養得個個膘肥體壯,獲得了漢武帝的嘉獎。
而祁連山以東到隴山之間,經營畜牧業的主要是羌氐人。
河西走廊地區原本是匈奴人和羌氐人的貿易邊境。
趙充國曾說,羌人就是以畜牧業為自己的生命。
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也說,羌人,就是西方的牧羊人。
而氐族人早已在隴山附近生活繁衍很長時間,除了從事放牧業,也向漢人學習農業。
氐人培育的馬匹,在中原被稱為良馬,并且他們還馴養了豬、牛、羊等家畜。
氐人用牛皮鞣制成皮革,縫制成皮靴和戰衣,被稱作“犀衣犀革”,據說可以刀槍不入。
《宋書》上有記載,氐族軍人穿堅固的皮衣,防御能力很強,能阻擋弓箭,甚至戈矛。
然而,游牧民族對于生產條件的改進十分緩慢,因此他們無法經受自然災害的侵襲。
一旦遇到自然災害,便迫使他們不得不遷徙到其它地區,重新建立自己的地盤。
《漢書》里曾經記載過多次暴雪等自然災害,導致畜牧死亡大半,極大削弱了游牧民族的實力。
(詳情請自行查閱《漢書》。)
其次,西漢朝廷為了增加騎兵的實力,漢武帝頒布了一些措施來獎勵養馬。
東漢末期的軍閥之一,馬超,其祖上伏波將軍馬援,就對馬匹在軍隊中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
簡而言之,騎兵的機動性和殺傷力,與步兵有著天壤之別。但是,騎兵的培養和組建也需要大量的錢財,占用了朝廷很大的財政預算。
(請詳讀《后漢書·馬援傳》。)
朝廷官營畜牧業
西漢官營畜牧的機構很多,在甘肅境內主要以牧師苑為主。
官營畜牧主要實行太仆——牧師令——牧師苑三級管理制度。
太仆,是全國牧師苑的事物總管。
太仆管轄的牧師苑共分兩種:皇家馬苑、邊郡牧師苑。
在西漢時期,甘肅地區擁有多處皇家馬苑,因此,朝廷特派邊郡太仆來管理。
三國時期,甘肅地區著名的太仆,乃是擊退馬超反叛的涼州名士,楊阜。
西漢已經開始重視用家馬和野馬交配而獲得優良品種。
西漢最早的甘肅良馬,當屬天水西南的“龍馬”。龍馬產于龍馬廄,據說在上邽的龍淵水附近。(摘自《水經注》)
漢武帝曾作詩《天馬之歌》,來詠誦龍馬。
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沬流赭。
志俶儻,精權奇,籋浮云,晻上馳。
體容與,迣萬里,今安匹,龍為友。
西漢朝廷得到了騎兵的甜頭之后,漢武帝對良馬的渴求更上一層樓。
西域地區有名的馬種:大宛馬、烏孫天馬(西極馬)。
西漢時期已經具備了馬驢雜交的技術,可以生騾,用于運輸。
同樣,西漢時期的家畜業也有顯著發展,主要體現在豬圈的發展。
西漢時期,家畜業的從業人員已經開始對進行牲畜閹割,隨即開始流行。
而獸醫水平也逐漸增高,馬廄基本配有馬醫。
在我們現代發掘的漢簡當中就有治療馬傷的醫療記載:
姜、桂、細辛、皁莢、付子、各三分。遠志,五分。桔梗,五分。子,十五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