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授權
歡迎大家關注和喜歡!
前情提要
Ch.6 霍去病兩戰河西走廊,趙充國深入湟中平叛,徹底鏟斷匈奴右臂
Ch.7 漢代長城防御體系、軍隊建制與警戒,和出入境管理制度
本節,我們說說西漢對甘肅地區的政治經濟開發。
對秦朝郡縣制的沿革
從秦末到漢初,甘肅地區一直被分為隴西郡和北地郡,沿用了秦朝的制度。
到了漢武帝前期,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西北地區的人口得到了增長。
因此,政區的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
漢武帝接連派出大軍,以衛青和霍去病為首,在河西走廊擊破匈奴后,將河西地區劃分為三處,并設立酒泉、敦煌和張掖郡。
前114年,由于人口的急速增長,以及歸順的羌人和匈奴人,西漢朝廷又將北地郡和隴西郡分成四個郡。除了保留原有的北地郡和隴西郡名稱以外,朝廷增設安定郡和天水郡。
之后不久,西漢朝廷又平定了甘肅西南的氐夷人,在當地設立武都郡。
前81年,漢昭帝又從天水、隴西、張掖郡中分出來一些縣,設立金城郡。
不久,漢宣帝又將張掖郡分出部分縣,設立武威郡。
由此,西漢涼州的政區設置基本穩定下來。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直到公元2年,甘肅地區總計設有10個郡,115個縣、10道。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稱作刺史部,設立一名刺史定期巡查。
其中,隴西、張掖、武威、金城、酒泉、敦煌、天水、安定等郡隸屬于涼州刺史部。至此,涼州地區正式進入中國版圖。
武都郡,被劃分進益州刺史部;北地郡,則隸屬于朔方刺史部。
西漢朝廷在考慮河西走廊諸郡的政區設置時,主要參考了河流和綠洲的分部。
例如,武威郡靠近石羊河流域,張掖郡靠近黑河流域,酒泉郡和敦煌郡分別設立在疏勒河流域的東西兩部。
在當時,祁連山以北的郡縣是絲綢之路的大動脈。
天水郡
也是我自己的一點私心,這里重點說一下天水郡。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設立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下設16個縣道。
天水,這個名字的來歷:
《水經注·渭水》:秦武公十年伐邽,縣之,舊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是湖,風雨隨之,故漢武帝元鼎三年,改為天水郡。”
早在秦武公的時期,秦國便占據了上邽這個地區,原本是羌人所居。秦武公在這里設立縣區,以統治原天水郡轄區的范圍。
這片地區有五座城池,相互呼應。在北城中有個湖,據說有白龍出沒,風雨相隨。
漢武帝聽聞這個故事,就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天水郡。
涼州其它郡
(關于河西四郡設立的相關歷史,學界還有爭論,在此不表。)
金城郡,曾經在漢昭帝時期與河西四郡,并稱河西五郡。
據說金城郡的名字,取自《墨子》:
“金城湯池”。
武都郡,漢武帝為了控制甘南的氐族部落而設立的。
《詩經·商頌》曾對這片地區有記載:
“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劉邦反攻三秦所走的故道,就在武都郡內。
隴西郡和北地郡的歷史,前面幾期里面曾有詳細記載,因而在此不表。
屬國的設立
屬國,類似于現在我們所說的民族自治區。
典屬國,則是專門用來管理少數民族部落歸附的官員。
西漢中期,幾乎每個郡都設立了屬國以安置少數民族的歸附。
屬國內的少數民族將保留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擇地安置。
刺史部官員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用《禹貢》和《職方》里的名字設立了13個刺史部。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研究一下,在此不表。)
刺史的職責,起初只有監管的權利,后來權利不斷擴大,甚至擁有了選舉和彈劾的權利。
刺史需要每年回京師,向皇帝匯報地方政績,《漢書·百官公卿表》、《漢書·武帝紀》都有記載。
郡守的名稱,在漢景帝時期更名為太守。
俸祿在秩二百石以上,必須由朝廷直接任命,如有丞、長史、都尉等,稱為佐官。
俸祿在秩百石以下的,可以由郡太守自行任命,如功曹、五官、督郵、主薄等,稱為屬吏。
都尉:掌管軍事,二千石。
有丞:管理內務,可代理太守,六百石。
長史:邊郡特有,掌管兵馬。
郡太守的府衙,分為閣下和諸曹兩部分。
閣下,是太守辦公和休息的地方。
諸曹,是太守分曹辦事的地方。
諸曹里,設立書佐10人,掌管文書。
不過,針對邊境的特征,邊境郡縣的官員相比內地的官員有一些不同:
第一,邊郡太守更趨向于軍政結合,通常還要帶兵打仗,因此他們會被加上某某將軍的頭銜。
第二,邊郡可能設立多個都尉來統軍,在邊塞和軍事險要之處,甚至可以開府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