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味蕾”。
于是,有人喜歡吃豬肉,有人喜歡吃牛肉,有人喜歡吃羊肉。這一獨特的味蕾偏愛,既有天生,也有后天形成。
人一生下來,其實是沒有味蕾的,唯一的食物不過是母乳。后來漸漸的才有了自己獨特的味蕾。如果要追蹤下去,每個人都可以有一本自己的“味蕾歷史”。
喜歡吃什么,一般來說與所處的環(huán)境,家庭有很大因素。天生所占的比例,其實比后天的要少。也就是說,我們很多人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多半是由后天形成的。
而這后天的因素里,家庭和個人的經(jīng)歷又占了很大部分原因。
記得兒時有一個玩伴,她特別的喜歡吃辣,也很能吃辣。為什么呢?是她天生就很喜歡吃辣嗎?不是的。是因為她家里當時沒什么錢,然后家里種了很多辣椒,幾乎每餐的飯桌上都會有辣椒。
這樣一來,她算是很小就開始鍛煉自己的味蕾了,于是練就了一身不怕辣的“絕技”。在許多人眼里很辣的辣椒,在她看來,簡直就是小菜一碟。除了能吃辣,她還無辣不歡。
辣椒雖辣,但縱觀全國上上下下,恐怕沒多少人不喜歡吃辣的。為什么,因為辣椒香啊!只是,很多人喜歡,但是怕辣......
凡是能吃辣的人,無不對它愛之深切。有時候看別人吃辣椒,也能成為一種享受。你光是看著,就覺得,哇,好爽啊!感覺那個味道真是誘人,讓你也禁不住想要嘗一嘗。
以上算得上是味蕾由后天形成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碰巧,今天中午讓同事幫忙帶午餐。
突然不想吃飯,想吃點兒清淡的,便叫同事幫忙打包一份粉。她帶上來了一份“三鮮粉”。
很久以前就吃過三鮮粉,里面除了米粉,還有非常豐富的調(diào)料,如瘦肉、花生、彎豆、竹筍、青菜......其中,最喜歡的是花生和彎豆。也不知是誰發(fā)明的,將花生和彎豆放到米粉里,吃起來那個香啊,讓人下一次還想繼續(xù)。
在吃粉的時候我們順便打開了“粉聊”的話匣子。
粉有許多種,有米粉、河粉、腸粉、細米粉、紅薯粉等等,在各種粉中,最愛的是細米粉和腸粉。紅薯粉味道也不差,可吃起來未免太累了!有時候放到嘴里嚼了半天發(fā)現(xiàn)還沒有嚼爛,甚至還有直接吞到肚子里的經(jīng)驗。
故,不太喜歡。但有的人唯紅薯粉不愛。因此,人各有胃,人各有其味矣!
我的這位同事呢,對吃粉竟有一個獨特的“癖好”,那就是只愛吃寬寬的粉,如河粉、腸粉,至于米粉、細米粉,她看到就想吐......
每一次不想吃飯時,她必點的一定是河粉。早上吃,中午吃,晚上吃,就是一個很忠實的“河粉迷”。
她為什么不喜歡吃細細的米粉呢?
——原因竟與她的童年有關(guān)。
原來,她小時候家里沒有什么錢,爸媽又很忙,根本沒時間做好吃的給她們姐弟吃,為了省時省錢,她媽媽常給她們下面條吃。據(jù)她所說,兒時幾乎餐餐都是吃米粉。以至于吃到膩了,長大后看著它就想吐。
這一獨特的經(jīng)歷,形成了她與眾不同的味蕾。
如果,小時候沒有天天吃,說不定她長大后會很喜愛這樣一種食物呢。可見,一個人的美食偏好與天生的關(guān)系是相對較少的,更多還是后天所形成的。
這就讓人聯(lián)想到,當我們問一個人某某食物好不好吃時,對方說好吃或不好吃,其實都是他個人的經(jīng)驗和味覺,并不能代表食物本身。所以才會有,我們慕名而去品嘗一道某某某傳說中的美食時卻大失所望的情形。
那么關(guān)于美食的真相是什么?
——當然就是如大師莎士比亞所言的那般,一千個品嘗者中有一千種味道了。
照此推斷下去,什么是美食?豈有真正的標準可言?
只能說標準在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