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如何通過財商教育去挽救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
一、孩子被寵壞的兩個案例
我們常說,這個孩子被寵壞了、慣壞了,長輩太溺愛孩子了?;蛟S也恰恰是因為我們說得太多,麻木了,搞不清它確切的含義以及它能帶來的危害了。有些家長可能會問:“就算寵壞了,又怎么樣呢?他(她)還小,頂多就是孩子任性一點唄?”
《中國青年報》曾報道過兩個真實案例供大家參考:山東泰安有一位叫王俊紅的媽媽,她跟孩子的爸爸都是普通工人,一個月加起來才賺3000元。她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每個月的零花錢經常超過500元,這對他們而言實在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夫妻兩人坦言:“為了讓孩子懂得節儉,我們也費了不少口舌,但每次孩子一伸手,我們卻總是不忍心拒絕。”
有一次孩子的同學過生日,這孩子二話不說就花200元給同學買了一個生日禮物?;蛟S對其他同學而言,200元的禮物不算貴重,可是對于王俊紅一家來說,這200元顯然有很大的分量。當記者采訪王俊紅時,她很無奈地說:“孩子一點兒都不知道我們賺錢的辛苦。可是就一個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又不知道怎么去教他?!?br>
而另一個案例中孩子的所作所為可能會讓家長后背發涼:家住天津的周強,孩子經常以“買書”為由向家里要錢。后來,周強跟孩子的任課老師溝通后才發現,孩子把零花錢全“貢獻”給了小賣部,原來孩子常常欺騙自己的父母。那次,周強狠狠地教訓了孩子一頓??墒沁^了兩個星期,周強驚訝地發現,孩子竟然從家里偷錢。周強說:“每次批評孩子,他總是痛哭流涕地表示要改,但是認錯之后,他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管不住自己。這樣下去恐怕會葬送了他的前程。”
二、被寵壞的孩子有哪些共通點?
我們再看看《反溺愛》一書看看美國家長的反饋。
書中提到,當美國家長被問道 :“你覺得別人在描述自己的孩子時,最糟糕的詞是什么?”很多人馬上就會說出“寵壞”這個詞,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比 “刻薄” “殘忍” “種族歧視” “暴力”等等,都要高。而“寵壞”這個詞,和“刻薄”“愚笨”“平庸”還不一樣,它代表家長的行為影響到了孩子的人格發展,這是父母的失職。
上述兩個故事當中的孩子就是既不刻薄,又不愚笨,也不殘忍,更不暴力,他們只是——被寵壞了。
2019年3月,《反溺愛》在國內首次出版便吸引了大量關注,可見“溺愛”的危害絕對不能忽視。
《反溺愛》書中還提到了被寵壞的孩子的四個主要共通點:第一,很少分擔家務或其他責任;
第二,沒有太多行為與作息規范;
第三,父母或其他人給予了他們很多關注與協助。
第四,擁有很多個人物品。
第一個共通點,很少分擔家務或其他責任。很明顯,是今天的一個普遍現象。這有什么問題呢?這會讓孩子缺失責任感和感恩的心
第二,沒有太多行為與作息規范。這個呢就會讓孩子變得太過隨便,不守規矩,不懂協作,從而影響人際關系的發展。我們經常會說“某某孩子被爸媽慣壞了,大家不喜歡跟他玩”,其實,就是因為他“不守規矩,不懂協作”,不懂得人際交往的道理。
第三,家長或其他人給予了他們很多關注與協助。這是我覺得對孩子負面影響最大的一點。
家長在孩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允許甚至縱容,他可以沒有目標,他可以沒有計劃,只需要活著就好。我相信,他的父母本來并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但是,他們的溺愛,卻適得其反,讓他變得沒有了自我追求。
所以啊,溺愛的危害是足夠大的,它像無色無味地毒藥,讓孩子失去了鍛煉自己、突破自己的機會,它又像一張看不見的網,束縛住了孩子的夢想和斗志。
而第四個,也就是最后一個共通點是,孩子擁有很多個人物品。這也是今天的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了。
可它有什么壞處呢?其實很簡單,當孩子擁有很多東西的時候,他會越發覺得一切都是應得的。當你突然有一天,因為任何難以預料的原因,沒有如他的意,他反而會對你感到失望。多少啃老族,都是安安心心地啃老的,因為他們從小就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然而這是很可怕的。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被“寵壞”了的孩子不懂珍惜、不懂感恩,缺乏對別人的尊重,這本質上就是孩子價值觀的錯位。所以,各位家長,這不是“孩子任性一點”的問題。
三、該怎樣教育被寵壞的孩子?
關鍵我們應該怎樣還原我們本來可愛純真的孩子呢
第一,我們要先承認一點,既然是“被慣壞”、“被寵壞”,那么,錯誤應該首先是家長的,并不是孩子要自己“寵壞”自己,對吧。所以,咱們要率先做出調整,并且,這個調整一定要持續、連貫、自始至終。不能說今天改了一下自己,明天又打回原形,那可不行。
第二,我們需要養成一個好的表達方式。對于小孩子,我們要堅持一個“等你做完什么什么的時候,你就可以怎樣怎樣了”的句式。比如:“等你打掃完房間,就可以玩一會兒了”“等你吃完蔬菜,就可以吃點巧克力了”“等你把床鋪好,就可以玩兒會兒玩具了”。
這個做法,就是讓孩子始終感受到,很多事情,不是想做就能做的,是有條件的,要先付出,才能有所回報。
第三,不要沒完沒了地給孩子買東西。你可能聽說過一句話,叫做“饑餓是最好的調味料?!爆F在的父母有些膽怯,不敢讓孩子餓著,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但是這樣并不好。喬布斯不是也告訴我們:“求知若饑,虛心若愚?!边@是高級的人生智慧。讓孩子保持一點匱乏感,會有助于他們感恩生活,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
第四,我們要學習觀察細節。你看,孩子玩兒完玩具之后,是隨手一扔,還是會認真收起來?隨手扔玩具,表示不珍惜,那就要給他(她)做示范,讓他(她)養成每次玩兒完都把東西收納好的習慣;當然,父母也要作表率,盡量做好各種收納工作。
如果你把他(她)的玩具收走,他(她)會不會哭呢?如果會哭,是因為他(她)舍不得自己的玩具?還是僅僅因為你沒經過他(她)同意就把“他(她)”的玩具收走了呢?
如果哭是因為舍不得自己的玩具,那說明他(她)珍惜;可是如果他(她)哭是因為你拿走了她的財物,那就要跟下一條建議結合執行了。
第五,教孩子自己用錢買東西。當然,我們還要教孩子如何賺錢,總之,我們要教孩子,用他們自己的錢去買東西,這樣,這些東西才真正屬于他們,而不是我們買給她們的東西。那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給他們明確一下,孩子自己買的東西,我們不會霸道處置;可是如果東西是家長買給他們的,那家長就有權力干預。一段時間之后,孩子就會清楚,這個世界,真的不是以他為中心了。
結合第四和第五兩點,我們不僅可以讓孩子珍惜玩具,當然也能讓孩子珍惜其他東西。
其實說到這里,大家會感受到,對孩子的品質培養,完全可以通過財商教育來實現。這談錢,就是談品質,就是談價值觀。因為,被寵壞的孩子,歸根結底,他(她)就是不珍惜、不感恩,缺乏對別人的尊重,不知道資源是有限的是寶貴的,所以本質上就是價值觀的錯位。
最后呢,我想再次引用《反溺愛》一書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每個與有關金錢的問題都與價值觀有關:零用錢與耐心有關;捐獻與慷慨有關;工作與毅力有關;在“想要”和“需要”之間妥協或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與節儉及精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