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就應該好好地活著,活著是不虧欠生命,不枉費時光,不虛度年華?還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生活?亞里士多德說:“人生最終的價值在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那么此話對不對呢,我也不清楚。我還在用我的生命驗證著呢。
我們應該不會很經常頻繁地去思考生和死的問題吧?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還是生活在一個較為舒適的環境里面,我們甚至不需要擔憂些什么。只是在這之間會為些不輕不重的事情懊惱煩悶。我在想,活著與死去究竟是什么呢?
這是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種形態,活著是一架軀體在這個世間行走。走了,也就什么都沒有了,沒有了思想的能力了,沒有了任何賴以發出情感的載體了。人,本來就是赤裸裸地來然后赤裸裸地走。
其實,你的死去于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是無足輕重的,除了帶給你身邊的人一段或久或長的悲痛外,其實還真的是不能造成什么影響。或者,你生于世的時候給人類做出了什么極其偉大的貢獻,或者你活著的時候是史詩般的英勇,或者你活著時候是萬人追捧......死了,也就死了。
其實,活著是尋找自我的主體性,追求真正的生而為人。
古今中外都在尋求著這么一個永恒的話題的答案,活著的意義是什么?
活著的意義本身就是活著,個人的微小和無力還會成為命運隨心所欲指派的工具,而人的任務就是等待命運和服從命運。平靜地接受和等待這一切的來臨,不做質疑和迫問。也許,你會覺得這擺明就和我們現在所喊的口號不一樣。我們要反抗命運,命運是掌握在我們的手里的,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這些振奮人心的話才是我們應該說的,對不對?
畢竟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都是如此的,我們不停地思考生和死。其實,不管我們如何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存在的狀態還是活著的。余華的《活著》講述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乍一聽這句話,怎么會給我一種麻木不仁的感覺?
有時候我也覺得,活著就是生生地活著,活生生地存活于世,面對冷酷面對溫情我們做出一定的反應,僅此而已。我們可能會終其一生地去尋求生的希望生的慰藉,如愛,溫暖,光明,希望,幸運......
既然生而為人,那么讓我們擁有用力活著的勇氣吧。
就像一只飛蛾生一場只為了一次大無畏的撲火犧牲,可能不枉生一場就是它窮極一生的追求吧;又如一株在石縫底下的幼苗拼盡全部氣力只為可以瞧見頭頂璀璨的光芒,不堪黑暗破土而出。那么既然生而為人,那就也請你具備生生地活著的勇氣吧。
出生的第一聲啼哭本來就是準備迎接苦難的,請我們都能夠再勇敢些。
生與死,這本就是個永恒的話題,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和生命去體驗去經歷。
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大概小學時候吧。我記得我問過我爸媽一個特別蠢萌傻的問題:“如果我死了,你們會傷心嗎?”那時候換來的就是我媽的一頓臭罵,她可能是覺得我小小年紀想些什么有的沒的。而我爸爸就白了我一眼,說我特別傻。
因為我們的生和死總會牽連到什么的。
所以我們還是得好好地活著接受命運。
好吧,我都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么。
那就這樣子吧!
午安!
;m?n??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