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自覺并不是一個邋遢臟亂的人,無論是在家還是與人合租,都更希望能保持房間的整潔,至少不亂扔亂放。私以為這樣就差不多了,只是不會很深入系統的整理。
但真正打開這本書,接觸了作者先丟棄再整理的理論,選擇與怦然心動物品相伴才是關鍵,猛然發現,要想理解整理,更好的過品質生活,勢必要從實踐開始
丟衣服
即使是沒有嚴格執行絕對“怦然心動”的標準,依然從衣柜中找出了3大袋極少會再穿卻一直占用著空間的衣服。而過去幾年中屢次搬家雖然也丟了不少雜物,卻一直帶著這些“累贅”,可想而知耗費了多少精力與空間在這些上面。而也的確如書中所言,少了不喜歡的,衣櫥不再擁擠了,才真正發現了這幾年我喜歡的衣服都主色調。真正需要買的高頻次使用的衣服的款式是什么。而不是在逛街時浪費時間淘打折款,買回家卻再沒有穿過。
丟文件
一直以來不舍的丟的圖紙與文件也一樣,堆起來竟然也厚厚一沓。而每次都要在這許多堆著的文件中找到真正需要的那幾份的我,也真真是有耐心。至于那些筆記,更是早就過了時效性也再不會去觸碰的東西,完完全全可以全部清空,留下空間與整潔。
小物件
小物品更是如此,過期的藥品化妝品,不再用的電線,手機殼兒,厚厚的物品包裝袋與說明書,這些許多都完全不需要再考慮可以離開我的柜子,也不至于每次找東西時都因為滿而看不清。下一步需要好好思考下筆各色的與眼前堆滿食物零食的桌子,只消初步大約3成以上是需要被丟掉的。顯然,因為稀缺心態的作祟,沒沒去超市都會過渡儲備,以至于一直有占據桌子下空間與各種塑料袋。
完成了“先扔”這一步,把留下的部分分類,讓他們按照舒服的姿勢呆著,還真不是難事,更沒有東西多放不下沒地方的煩惱。
何況,如今的這層標準,還是太低了,并沒有真正的嚴格的做到“怦然心動”。下一次更加到位的篩選,會幫我釋放更多的空間。從被雜物包圍到只選擇最需要最喜歡的物件,前路還很遠。但顯然,我已經感受到了小減負帶來的快樂。
1.極速下降的物欲
自從開始意識到整理的重要性,也越發關注了物品的真正價值屬性。不是價格,而是使用頻次極其所帶來的幸福感。真正喜歡的在可成受范圍內的東西無須計較它的價格高低,當下買當下用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剖析自己需求之后,的確,很久沒有再買過不需要不常穿的衣服,包包與鞋子。筆記本也被一個個從沉睡的狀態中喚醒,幫我記錄生活。
2.集中存放,方便尋找
有3把傘時,出門時卻總不知道該在門口找還是去柜子中或地上某處。藥亂放,每次生病的時候卻找不到最需要的那盒。最可怕的,還是哪里都有的電源線。而當我只留下了一把最喜歡的傘,反而每次都記得在衣架附近拿它,丟掉了過期藥,集中在一個盒子里,總算不用為找藥而煩惱。電源線的問題更加簡單,皮筋幫忙分開卷在一起,全部排在一起,果然不再因為每次分開纏在一起的線,區分各種對應的設備,節約了寶貴的時間。
3.少到每件都能看到,提高使用率
那些壓箱底的東西,比如翻箱子找到的眼罩,一直沒有帶過的耳釘,沒有拆過封的硬盤,掉到了深處的抱枕。不發揮應有的價值讓它們消失在實現中,才是最大的浪費。占有而不使用,也同樣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浪費。
整理房間,其實更多的是整理自己的生活,審視它,判斷它,更好的應對多變的它。不困于歸過去,更不懼怕未來,聰明的把現有的喜歡的物件物盡其用,從奴隸的狀態變為主人,才是真正的整理與解放。
于我而言,改變,從整理開始,從更自信的判斷,果斷的放棄,更明智的使用開始,生活必將有所。這本書,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