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大明王朝舉足輕重的人物,是明朝第一首輔。李贄這樣評價張居正:“江陵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黃仁宇曾說: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明朝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熊十力則言:“自春秋以來,直至今日沒有一個人超過張居正。”歷史上的顧命大臣數以千百計,何以張居正取得如此之高的贊譽,何以引起歷史學家們推崇備至?筆者以為,張居正的最大功績是用一己之力撐起了大明王朝的整個廟堂,這是在歷史上少有的。正可謂,斯人已遠,斯事可鑒,斯情可嘆,斯業可頌!
1.張居正是一個有情懷的“宰相”
張居正從小便表現出了許身報國的志向,如他在所作《割股行》中言道:“我愿移此心,事君如事親。臨危憂困不愛死,忠孝萬古多芳聲。”;又如他在與以后的政敵高拱香山秋游時,堅定地回答高拱:“如果我有一天能秉持朝政,肩挑國事,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些骨子里的家國情懷既慷慨激昂,也激人奮進,令人敬佩。
事實表明,張居正在今后的政治生涯中考慮最多的也是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張居正得以施展政治抱負是在萬歷朝,也就是當了首輔大臣之后。當他站在權力的巔峰的時候,他才深深意識到首輔不好當。那時的張居正既有“獨上高樓”的孤獨,也有“唯我獨尊”的傲嬌,還有“舍我其誰”的擔當,更有“力排眾議”的壓力。
而無論如何,張居正排除萬難也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救大明王朝于風雨飄搖之中,這是毋容置疑的事實。他在明朝社會矛盾尖銳復雜,行政效率低下,貪官污吏橫行,國庫入不敷出,尤其是萬歷帝尚幼的局面下,大膽推行改革。張居正代小皇帝萬歷下的第一道戒諭,推行的“考成法”,擺放“職官書屏”,整飭家族,整頓驛站等一系列改革舉措,保住了大明王朝數十年的穩定發展。黃仁宇曾感嘆,考成法使“帝國官僚政治的效率達到了頂點,標志著那個時代在中國社會政治傳統束縛下人力所能達到的極限”。
張居正一生為國,死而后已,也有沉冤昭雪,但是傳承給家族后人更多的是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雖然貪戀錢財、受人蠱惑的萬歷皇帝沒有給這位生前的恩師一個好的結果,張居正也不算是得善終的“宰相”,但是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是公正的。就連當年反對張居正“奪情”的鄒元標在看到時局敗壞時幡然醒悟,悔不該當初誤會這位憂國憂民的首輔,他拖著殘疾的雙腿為當前的政敵平反而奔走呼號。這既是為時已晚的醒悟,也是伸張正義的呼喊。
張居正死后謚號“文忠”, “危身奉上曰忠”,其謚號在“文”字組排名第四,相當顯赫。之后的申行時、許國、王家屏、趙志皋等那些首輔們,與張居正完全不在一個檔次,其重要分水嶺是為國分憂的能力遠遠跟不上。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首輔大臣,唯有張居正留名千古的原因所在。
歷史證明,任何一個朝代和時代都需要忠心報國的人,都需要勵精圖治的人,都需要整治積弊的人,都需要大膽改革的人。而張居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2.張居正是一個知隱忍的政客
梁啟超把張居正稱之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作為一個政治家,有一個最大的共同之處是:知隱忍懂進退。張居正也不例外。
張居正在成為翰林之后,一步步接近了首輔理想。可是,面對時局中夏言與嚴嵩的爭斗,悄然選擇了激流勇退。張居正休假的六年是居江湖而憂廟堂的六年,是深切體味民情的六年,是深入挖掘吏治積弊的六年,這些都是他日后重返政壇后施展政治智慧的力量源泉。
張居正的隱忍功夫可見一斑,也得益于六年鄉居的修煉。面對嘉靖皇帝喜愛青詞的嗜好,他也未能免俗,會時不時的獻上無關痛癢的賀表頌詞;面對嚴嵩與老師徐階的爭斗,他不得不選擇在兩者之間逶迤相處;面對在權力爭斗中為了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他不得不向太監馮保做出讓步,甚至是低頭;面對政局的不穩,他又不得不請出政敵高拱主持大局,自己卻委身其后。而他所作的這些隱忍,都是為了能夠一步步走向權力核心,都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都是為了能夠打下更加牢靠的政治根基。
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講,隱忍和退讓都是很憋屈的、很卑微的、很懊惱的,而位極人臣的張居正又怎會不曉得呢。即使張居正當了首輔之后,也不得不滿足萬歷帝、李太后以及太監馮保的不合理的要求。
因為,張居正深深懂得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稍有閃失就可能全盤皆輸;他還深深懂得用一時的隱忍和退讓,換來長久的權力穩固是非常值得的;他更深深懂得隱忍不代表麻木,退讓也并不是懦弱,而是為了更好的積蓄能量。
3.張居正是一個善駕馭的良才
為官者,只要混跡多年,都或多或少的具備一定識人用人能力,但是駕馭人的本領卻不是人人具備的,如果你選用的人不聽你的話就是一大敗筆。
當張居正要大力推進改革大業時,首先面臨的要壯大自己力量的問題。六部之首吏部尚書楊博因病致仕,面臨空缺,而左都御史葛守禮、工部尚書朱衡、南京工部尚書張瀚呼聲較高。張居正面對這一難題,采取了對朱衡的試探,對葛守禮性格的判斷,對張瀚不被看好的分析。經過一番考量,他深知朱衡和葛守禮雖然能力強,但不會聽自己的話,政見的不統一必然影響改革大業。本來一個陪考、陪推的張瀚,反而提拔的怎能不感恩戴德、俯首聽命。這個鮮明的例子告訴我們,選人必須要選聽話的、忠誠的。
在張居正的政治生涯中,善于駕馭六卿的本領體現的淋漓盡致。比如對兵部尚書譚綸的任用,對以前政敵高拱部下吳兌的寬容,對雖無科舉功名卻干局開敏的縣令楊果的力挺,以及對遼東總兵李成梁這一驍將的敲打和駕馭等,無不顯示出張居正馭人之能。
因此,識人用人是一個政壇高手必備素質,而善于駕馭則是終極目標。
4.張居正是一個懂感恩的楷模
現實中,大多數人是知恩感恩的,但也不乏翻臉比翻書快的白眼狼,尤其是有的人覺得自己生下來就這么大本事,完全忘了來時的路。可以說,這種人既忘恩負義,也厚顏無恥。而對于張居正而言,他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在張居正的政治生涯中,他得到了很多人的扶持和幫助,沒有他們也就沒有以后的大明第一首輔,沒有他們就不會練就心如古井、波瀾不驚的政治智慧,沒有他們就沒有賴以生存的平臺。
對此,他沒有忘記,并深埋心底。他忘不了老師徐階的教誨和提點,即使老師徐階被政敵擊垮后,他沒有退避三舍,而是肩負起了照顧徐階后人的責任;他忘不了與高拱的惺惺相惜,即使后面成為了他的政敵,但在高拱被貶后沒有落井下石,而是盡可能維護其部屬;他忘不了萬歷小皇帝對他的依仗和重視,頂著很大壓力在本該丁憂守制時選擇了“奪情”;他也忘不了在危難之時的支持擁護者們,他深知大難當頭見真誠,這些支持者都是堅強后盾,必須倍加珍視和珍惜。
歷史告訴我們,懂感恩是一種不忘初心的可貴情懷,是一種鴉知反哺的高尚品德,也是一種知其走多遠的重要標尺,我們每個人都應當不遺余力地去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