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
大紅袍,屬于武夷巖茶類,是烏龍茶中的高檔茶葉的代表。大紅袍有很高的知名度,好比西湖龍井在綠茶中的地位一樣,不管在喝茶還是不喝茶的人群之中。安溪鐵觀音,武夷大紅袍,鳳凰單樅,都是烏龍茶中比較出名的茶葉。大紅袍分為商品大紅袍和純品大紅袍。商品大紅袍就是拼配茶,每家茶商都有自己的配方。純品大紅袍有的使用北斗的茶青,有的使用奇丹的茶青,我還聽說有人使用雀舌的茶青。(因為九龍窠的幾株大紅袍母樹分別是不同的品種)就我個人而言,其實我更喜歡巖茶中的肉桂,大紅袍的口感總的來說比較均衡。
有好幾回,我一說起大紅袍,旁邊就有人告訴我:大紅袍都是假的。這件事情我一直覺得挺有趣的,且不論此說法正確與否。關鍵是,告訴我的都是不常喝茶的人。那么,我有一個疑問,他們為什么會形成這個觀念呢?如果他們認為,武夷山東北部天心巖(峰)九龍窠的四株大紅袍母樹,才能叫大紅袍。那這個說法,倒也合理。那幾棵大紅袍,我估計十幾億中國人之中,也沒幾個喝過的。不過,我要反過來問一下,引種繁殖的大紅袍,難道就不能叫大紅袍了?這是啥道理?所以,喝茶嘛,常識還是很有必要的。
關于大紅袍的常識還有:
1,正巖的大紅袍不愧“茶中狀元”之稱,味足氣猛,香高水甜。茶香氣混合了濃郁的焙火味,聞之,如癡如醉,留戀忘懷,渾然不覺外物。不過,有的巖茶,香氣不彰,只能故意重度焙火,火味甚重,干茶聞起來似乎不錯,喝起來卻沒有滋味。大紅袍在巖茶之中,算的上是中正醇厚,不偏不倚,沒有肉桂那么霸氣。滋味方面,若有清甜渾厚回甘者,則為上品。至于香氣,滋味都沒有的,簡直玷污了大紅袍的名字。
2,市場上做廢的大紅袍太多了,作廢的大紅袍喝起來口感很爛。大紅袍,高檔茶與低檔茶的口感對比起來,差異是相當的明顯,一喝就能知道。在我看來,茶客之中,喝過正巖大紅袍(高檔茶)的人其實不多。市場上,輕易能買到的,大多數都不是正巖的大紅袍。從工藝和流程來說,大紅袍茶葉的制作相對復雜,環節較多。如果某個環節把控不好,就把茶做廢了。譬如,大紅袍要求多次焙火,每次焙火之后要降溫,然后才又重新焙火。如果焙火過了,茶就焦了,焙火不足,香氣就上不來,都叫做廢了。由于天氣,溫度等因素的影響,焙火失敗的幾率不低,因此,好茶成品不易上量。通常來說,9-10斤茶青才能做成一斤茶葉。對比而言,清香鐵觀音3斤茶青就能做成一斤茶葉。
3,正巖大紅袍的產量很少。正巖茶,包括肉桂,水仙,奇蘭等茶,產量都不多。所謂正巖,不是說產自武夷山就叫正巖了,大家知道,武夷山很大的,而是指武夷山的三坑(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兩澗(留香澗、悟源澗),中所產的茶。還有半巖的說法,范圍就更廣泛一些了。最后就是武夷山外圍的洲田茶了。為什么正巖茶,半巖茶,洲田茶的口感差別如此之大?關于這個問題的解答,我讀過一些福建農業大學發表的論文。綜合起來,我贊同的觀點是,主要是土壤,決定了茶葉的差異。正巖地區,基本都是疏松的紅土,丹霞地貌,富含各種金屬元素,以鐵元素為多。
4,正巖,半巖的大紅袍價格都很貴。沒有3000/斤以上的零售價格,很難喝到正巖茶,貴的好幾萬一斤的都有。即使愿意花這個錢,在深圳,買到的也不一定是正巖的茶。每年的冬季,大紅袍的核心產區,武夷山的天心村,會舉行斗茶大賽,有興趣的可以去逛逛,蹭蹭免費的正巖大紅袍。
5,除了大紅袍,還有很多種巖茶,也很棒!口感和香氣歸于一個類別的,如肉桂,水仙,奇蘭,鐵羅漢,水金龜……,也都有自己的特點,說實話,有很多品種我也未曾喝過,原因是產量太少,深圳不容易買到。普遍來說,巖茶都不耐泡,5泡過后,就要悶一下了,如果快速出水的話,水味就出來了。有些嗜好巖茶的茶客,泡茶的時候從不洗茶。為啥?第一泡味道最好,香濃味足,洗茶倒掉有點可惜。如果洗茶,就要降一點溫度,快速出水,免得浪費了茶湯。焙火類的巖茶都講究退火,新茶出來,最好放上半年再說,味道最佳。
6,武夷巖茶,有“巖韻”的說法。參考一些人的觀點,“巖韻”應該是指茶湯攜帶的產茶山場的特有氣息。得是正巖茶,才有“巖韻”的說法。聽人形容,理解起來,細膩微妙,難以描述,不是香氣滋味!反正,我還沒有感覺到。估計,需要花費一段很長的時間,專門喝同一個山場的茶,才能找到所謂的“巖韻”。不過,在我的理解,應該是和普洱中的茶氣的說法,單樅中的高山茶的樅韻是一個概念。也就是喝完之后一段時間,口腔里還是滿滿的茶湯氣息,久不能散。
&